無論俗事多麼繁忙,自己都需要安靜下來。
靜是古人推崇的大智慧,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靜為躁君」,靜能克服人身上的浮氣,靜是躁動的主宰。
每個人流落人間,都是由苦及甜,對於苦的承受與體味,就是靜慮人生,沉澱而安寧,把得失成敗都化為過眼雲煙,無論何時何境,心裏想到的和眼裏看到的,都是天地皆寬。
靜是放開放下的哲學,所有的過去,都是一道風景,只有下一刻,明天,明天的明天才是新生。
所謂新生,就是今天的你與昨天的你不同,就是不斷鼓起勇氣來超越想像的生活。
不要沉迷於安逸,不要老念叨滄桑,不要放棄努力,靜的智慧是讓你產生更大的動力,去坦然面對一切未知的可能。
人生不但要經過很多路,還要經過很多人,總有些路是曲折的,總有些人是會慢慢淡出視線的。
不要畏縮,不要傷悲,坦然地接受這些,靜靜地度過這段沒人幫沒人助沒人噓寒問暖的日子,你就會成為一個強大的人。
如果事與願違,請相信一定另有安排,這又是靜的廣博。
越是違心處,越是靜心時。
靜可納萬物,靜可消千愁,遭遇壞人莫急,遭遇惡境莫急,靜以處之,萬事萬物則可靜靜流過。
壞人的那點壞,惡境的那點惡,又算什麼?
前幾天,和一位在廣場上練太極的老人聊了一陣兒,回首人生,他感嘆說人的好心態就是心靜,眼裏沒有壞人,心裏沒有壞事。
哦,原來是這麼個靜法,「靜」通「淨」也。
《大學》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
何為有所得?放眼一望,萬物靜好,便就是大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