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死後,高熾即位。然因體弱多病,在位不到一年便去世,廟號仁宗。太子瞻基繼立,是為宣宗。仁、宣十餘年,國家富足,君臣關係融洽,史稱治世。從與解縉同輩的三楊等老臣詩中可知,他們對成祖心存敬畏,對仁宗卻懷有很深的感情。仁宗自幼究心經術,能言善辯,與諸臣多有詩歌唱和。如其〈江樓秋望詩〉雲:
遠碧接天涯,登臨景自佳。
蘋洲晴亦雪,楓岸晝常霞。
落雁過前浦,浮鷗傍淺沙。
竹籬高曬網,茅屋是漁家。
文筆素淨雅潔,朱彝尊認為風格絕似唐太宗。仁宗當了二十多年太子,大部分詩皆成於此時。雖多鼓吹盛世之作,卻極少涉及政事,可見他對君臣分際格外小心。甚至有學者認為,其〈蝶戀花.題九月海棠〉也委婉表達了身為太子的憂慮。相比之下,宣宗詩則大部分作於即位以後,與其父的創作背景頗為不同。如〈憫旱〉、〈喜雪〉、〈減租〉、〈招隱〉諸詩,皆如朱彝尊所稱,「視民如傷,從善不及」。而〈幸史館〉則可見其崇文之心:
天命余躬撫萬方,丹心切切慕虞唐。
退朝史館諮詢處,回視文星爛有光。
不過《明史》記載,宣宗有次來到史館,把金錢撒到地上賜給學士們。眾人都俯身拾取,只有李時勉巋然站立。而正是這位李時勉在仁宗朝議政毫不退讓,被仁宗命武士用金瓜擊打,肋骨斷掉三根,幾乎喪命。可見仁、宣二宗雖較太祖、成祖為溫和,但暴力傾向和草菅士大夫的心態卻一脈相承,奠定了整個明代的基調,可不哀哉!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