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故宮專家趣談「主子」家常

時間:2017-04-28 03:15:54來源:大公網

  圖:故宮貓成為故宮一張鮮活的名片。圖為講座現場 大公報記者王豐鈴攝

  【大公報訊】記者王豐鈴報道:「主子」─清宮戲中最常出現的稱謂,指的是宮中皇帝、妃嬪及其子女親眷等一批養尊處優的人。主子的一天究竟如何度過?清宮裏的衣食住行特別在哪裏?來自故宮博物院的三位專家日前於香港文化博物館聯合開講,解密真實的宮廷生活,趣談故宮中現在仍活躍着的「貓主子」們的日常。

  清晨理政 晚膳翻牌

  本次講座已是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故宮博物院、香港文化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故宮學堂」系列講座的第三講,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研究館員惲麗梅、故宮博物院資料資訊部主任兼副研究館員蘇怡、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副研究館員滕德永三位專家圍繞「清宮生活知多少」主題,分別講述「皇帝的一天」、「我愛故宮貓」、「御膳房的裏裏外外」,分享多年觀察與研究心得。

  皇帝的一天,從清晨五點開始,至晚間九點結束,以行程來看並不清閒。其中理政、禮佛、讀書佔去大部分時間,「琴棋書畫」、看戲聽樂等娛樂活動,皆放於午休之後。此外,代表了「孝」與「學」的請安與經筵亦十分重要,一般情況下,以御門聽政、日講經筵、請安為先後順序。至於就寢,皇帝平日不能到妃嬪宮裏過夜,只會在晚膳時翻「綠頭牌」,而被召到皇帝寢宮的妃嬪,也不能整夜與皇帝共寢,只能在東西兩側的圍房暫住。

  俗語雲:「民以食為天」,對萬乘之尊的天子來說,膳食則更為講究、精細。紫禁城中有膳房多處,包括八位皇帝先後居住過的養心殿南側的內膳房、景運門外的外膳房,以及皇太后居所壽康宮、后妃居所東西六宮所設的膳房,內膳房即俗稱的「御膳房」。御廚烹製的御膳有三種風味─滿族風味,以鹿肉、熊掌等野獸家禽為主,採用煮燉蒸燒烤的手法,大盤大碗裝盛上桌;山東風味,這是當時宮中御膳的主體,原因是自明朝遷都北京後,宮內廚師主要來自山東;江浙風味,於乾隆時期進入宮廷,並佔據重要地位。

  故宮貓隻 皇家血脈

  民間傳說皇帝一頓飯,多達上百道菜品,這是真的嗎?滕德永介紹道,以膳單(記錄皇帝每日飲食)來看,除非在年節時,乾隆皇帝平日每餐約二十道菜,豆腐白菜必不可少,餐桌上幾乎看不見海鮮,而奢侈的慈禧太后也只有四十餘道,可見這種傳言不可信。不過,身為九五之尊,皇帝卻需要在梳洗、早讀約一小時後,才可以吃早飯。一日兩餐─早膳六點,晚膳在十四點,還常在十七點後,加一餐「晚點」(小吃)。

  有意思的是,服侍的太監要不斷轉動盤子,確保皇帝每道菜都能嘗到,又不許他總夾同一道菜,以防有人知道皇帝喜好,而在菜中下毒。皇帝吃的每頓飯、乃至喝藥,都有專人試毒,但事實上,宮中所用銀製試毒牌只能測出砒霜。

  御膳的滋味究竟如何?「末代皇帝」溥儀曾經回憶:「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據惲麗梅分析,清代御膳房為菜餚保溫的方法多樣,主要是將其置於蒸籠中,或放在裝有熱水的暖鍋、暖碗中,或在碗下設燒熱的鐵板。這些方法確實起到一定保溫效果,但烹調的技藝往往會被淹沒,肯定不如剛做出的好吃。

  貓戀家,狗戀主。故宮裏依然活躍着這樣一批主子─故宮貓。牠們是否繼承了清宮「皇家血脈」,現在還不能確定。可以知道的是,現時有近二百隻貓,守護着這座古老的紫禁城,牠們與我們家中所養的寵物貓不同,大多野性未脫,在防止鼠類破壞文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可謂貓中的「御林軍」,故宮裏的工作人員對牠們像伺候「小主」般悉心照料,漸漸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有一隻名叫「黃小禿」的故宮貓,更堪稱「預言帝」─在二○一四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賽時,靠選擇插國旗的貓糧盆,預言比賽的勝利方,十六場比賽準確率高達87.75%,直追當年的章魚預言家「保羅大師」。

  「故宮是一座活的博物館,在這裏發生的故事和審美的觀點,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故宮貓與宮殿、文物共同構成了紫禁城的物候。」蘇怡說。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