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莫言訪港分享創作心得

時間:2017-04-21 03:15:52來源:大公網

  圖:莫言(右)與團結香港基金顧問、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對談/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大公報訊】記者王豐鈴、許嘉信報道:團結香港基金中華學社四月十九日晚於香港會展中心舉辦講座,邀得二○一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來港,圍繞「黃土地幻覺世界與中國文學契機」,暢談當下文學發展契機,分享個人創作心得。全國政協副主席、團結香港基金主席董建華到場聆聽。

  稱香港為「文化綠洲」

  團結香港基金顧問、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形容,莫言扎根於農村與軍旅生活之中,經歷非常豐富,是一位「了不起的中國文學家」。莫言自一九八五年起,發表了一批帶有先鋒色彩的獨特作品,寫作風格以大膽新奇著稱,憑長篇小說《蛙》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曾於《檢察日報》工作,並創作各式各樣的劇本。

  講座上,莫言稱香港為「文化綠洲」,肯定香港嚴肅文學的脈絡。他談及金庸、劉以鬯、董啟章、西西等作家的小說,以及曾擔任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評審的經歷,認為香港有豐富、特別的文學資源:「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用華語來寫作的作家,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學的版圖,香港在這一版圖中,絕對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任何一個地區的文學,最根本的根基還是這個地方的生活,地理環境、山川河流、生活習慣、語言禮儀,都構成了這些地方的文學要反映的重要基礎。」

  面對當下讀者愈來愈少、網絡文學的興盛會否擠壓嚴肅文學的擔憂,莫言持樂觀心態。他認為這種擔憂長期存在,但事實上文學不但沒有死,還時常「回光返照」,煥發出燦爛的生機——讀者與作者的熱情並駕齊驅,像波浪一樣在前進。「文學之於社會,好比頭髮之於人。一個人滿頭濃密的頭髮,非常美麗;而像我一樣頭髮很少,也可以活得很好。但沒有頭髮的人,總是夢想自己擁有一頭好髮。文學是人類超越民族、政治、階級的精神家園,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可以認識到人的最寶貴、最可悲的地方。」而網絡文學依然建基於作家的生活經驗之上,內容豐富,擴展了讀者的想像力,有其存在的價值。是「想像的練兵場,語言的狂歡場。」

  靈感均從夢境中來

  莫言的「幻覺世界」從何處來?他提及自己好幾部小說,靈感均從夢境中來。小說《透明的紅蘿蔔》是莫言的成名作,也被不少人評為他最好的一部小說,創作靈感就基於一個夢。莫言形容夢境畫面輝煌,意境美好,但將其寫成小說,也加入了童年給鐵匠當學徒的經歷。「儘管靈感來源於夢境,但真正書寫的內容,離不開生活的積累。生活是寫作的資源庫,要不斷充實,閱讀、看電視、上網、聽人聊天,當下獲取寫作資源的方法也要與時俱進。」

  在問答環節中,被問及對時下熱門的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的評價,莫言笑言自己一直追看到三十八集,該劇對人物的塑造十分成功,劇中高育良、李達康等角色個性鮮明。原來,莫言亦擔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藝術總監,還曾參加拍攝過三部反腐敗題材的電視劇,創作了劇本《紅樹林》,不過論尺度與反響,都不能與《人民的名義》相比:「這部劇寫腐敗官員,寫到副國級了;寫腐敗分子所使用的手段,狙擊步槍和暗殺都有了。所以這部劇在當下收視率這麼高,反響這麼大,跟中國這兩年轟轟烈烈的反腐敗運動有關。」

  是次講座吸引逾六百名本地學生、文學教師及文化界團體參與。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表示:「莫言先生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引證中國文學在當代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我們希望藉着是次講座,在香港推展文學藝術氛圍和視野,與年輕一代共同創建亞洲文化之都。」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