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文明之火耀京東

時間:2017-04-12 03:15:55來源:大公網

  圖:上宅文化陳列館

  京東平谷,美麗的金海湖之北,有一座面積不大但頗具特色的博物館──上宅文化陳列館。館內展出的文物已有六千至七千五百年的歷史。上宅遺址是如何被發現的?都有哪些重要發現?上宅文化對於北京有什麼樣的意義?/郭京寧 文、圖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正在開展北京市第二次文物普查平谷縣調查的幾位考古人員行進到了距縣城十七公里、金海湖鎮的上宅村。發現村西北的台地上,陶片、石器俯拾皆是。一座小磚廠還在瘋狂取土,蠶食着遺址,場面觸目驚心。他們馬上就在破壞嚴重的斷崖邊進行了試掘,獲得大量的陶器、石器。

  挖土機下的搶救

  通過調查與試掘,初步確定遺址的主要文化堆積屬新石器時代,是北京地區獨具特色的一種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木炭標本,經碳十四年代測定及樹輪校正後,可知年代在距今七千五百至六千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

  碳十四測年法的原理基於自然界中碳元素有三種同位素:穩定同位素碳十二、碳十三和放射性同位素碳十四。自然界中的碳十四是宇宙射線與大氣中的氮通過核反應產生的,它的半衰期為五千七百三十年。碳十四不僅存在於大氣中,而且隨着生物體的吸收代謝,經過食物鏈進入活的動物或人體等一切生物體中。生物體死亡之前,通過碳迴圈與大氣中的碳保持碳交換,從而和大氣碳的碳十四比例保持一致,致使碳十四在自然界中(包括一切生物體內)的含量與穩定同位素碳十二的含量的相對比值基本保持不變。生物體死亡後,與大氣碳交換終止,體內碳十四被封閉,開始衰變,形成碳十四年代的起始點。因此通過測量死亡生物體內碳十四的含量,就可以準確算出它的存在年代。

  美國放射化學家W.F.利比因發明了放射性碳十四測年的方法,為考古學做出了傑出貢獻而榮獲一九六○年諾貝爾化學獎。由於碳十四含量極低,而且半衰期很長,所以用碳十四只能準確測出二至三萬年以內的出土文物,對於年代更久遠的出土文物,如生活在五十萬年以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利用碳十四測年法是無法測定出來的。

  一九八五年初,遺址文化層堆積最厚的南部又被磚廠取土破壞了一百多平方米。此事被平谷縣電視台曝光後,文物部門堅決制止了此行為並開展了持續三年的考古發掘。

  遺址的文化層自上而下分共分為八層。發掘到第八層時,距地表已近二米深。由於一直沒發現人類遺物,大家都以為是生土(天然原始土)打算收工。但突然有人發現土中有炭屑,這是人類活動才能形成的,接着又有人發現了碎陶片。於是證明,這一層並非生土,而是最早人類活動形成的文化層。而這一層所代表的文化內涵,也是與上一層所不同的全新文化。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至一九八七年年底,上宅遺址總發掘面積達二千八百六十平方米,其中新石器時期文化堆積較好的約七百平方米。粗略計算,獲陶、石器數千件。

  燦爛的史前文明

  出土的雕像主要以石、陶製成。包括石龜、石猴、陶豬頭、陶海馬、陶熊、石鶚、陶蛇等。如果以自然界的動物種類區分,有爬行動物、哺乳動物、鳥類等等。

  石龜以黑色滑石製成。頸部有一穿孔,長4.6厘米、寬2.9厘米。殼身圓弧狀隆鼓,後有小尾。頭部略尖,呈三角形,所以也有人說稱「鱉」似乎更合適。頭上用富有頓挫感的陰線雕出嘴、目。脖頸微縮,兩側有四肢伸出,如同在游泳。四足和尾短而有力,足底畫出數道硬朗的陰刻線。

  石猴也是黑色滑石質。頭部雕刻出眼睛、眉毛、耳朵、鼻、嘴,絲毫入微,下部為一蟬形身子,肩部有一橫向穿孔。一雙大眼睛,頑皮而可愛。全長3.1厘米、寬1.4厘米、厚1.35厘米、孔徑0.5厘米。

  豬頭是泥質紅褐陶質,長8.7厘米、寬4厘米。僅存頭部,頸以下殘斷,頭形瘦長,雙耳較小向後背。嘴圓,前端有兩個鼻孔。拱嘴較長,兩側刻畫獠牙一對。因為嘴長,有人認為這是一頭野豬。

  熊頭是泥質褐陶質。頭部前伸,上面刻出眼、鼻、嘴,雙耳較小在頂部,怎麼樣,是不是呆萌、憨厚又威武?

  看完了走獸,再看看飛禽。石鶚是黑色滑石質,整體呈三角形。鶚俗稱「魚鷹」,是一種大型鷹類。有一貫孔代表雙眼,兩眼之間為雞冠狀凸棱,兩側有雙耳,通長2.8厘米、高1.9厘米、孔徑0.6厘米。

  鶚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山海經.西次山經》裏有這樣一個故事:「鍾山山神燭龍有個叫鼓的兒子,和另一個叫欽丕的傢伙合夥將一個叫祖江的天神殺死在昆侖山的東南方,黃帝知道這事後很生氣,將他們殺死在鍾山南面的瑤崖。欽丕戾氣不散,化做一隻像雕的大鳥,白頭紅嘴,虎爪,背上有黑色斑紋,鳴叫的聲音像鵠,它出現在世上,世上就一定會有大的戰亂。」這東西就叫做鶚。

  唐詩人章碣有「鶚歸秦樹幽禽散,星出吳天列舍空」之句。鶚薦,比喻推舉有才能的人。後人以「榮膺鶚薦」為賀人登科之頌辭。

  鶚立,像鶚之佇立不動,比喻卓然超群。唐詩人李白在《贈宣城趙太守悅》詩中:「差池宰兩邑,鶚立重飛翻。」王琦註:「《埤雅》:鶚性好跱,故每立更不移處,所謂鶚立,義取諸此。」唐黃滔《狎鷗賦》:「豈鷹揚於霄漢之外,乃鶚立於煙濤之曲。」唐詩人孟郊的《贈轉運陸中丞》:「鵬飛簸曲雲,鶚怒生直風。」清錢謙益《送福清公歸里》詩之二:「鶚立朝端領搢紳,飄蕭鬢髮見風神。」

  雕像用途多種看法

  那麼,這些小小的雕像作品,是作什麼用的?關於它們的用途,有幾種不同的看法。

  一些學者因為它們都非常小,特別是以黑色滑石雕成的石雕,體積一般不超過5厘米,上面都有穿孔,可以作繫掛之用,認為是古人佩戴的裝飾品。大概和現在手機鏈和鑰匙鏈上的裝飾物是一樣的。

  也有學者認為這些雕像可能與當時的宗教崇拜有關。尤其是石龜在同類雕塑品中年代最早,不排除為紅山文化(遼寧西部的一支新石器文化)玉龜前身的可能性。

  還有一些研究者認為這些動物雕像具有寫實意義,加上上宅遺址還出了很多的陶響球、石球,與安徽潛山薛家崗、陝西臨潼姜寨、湖門天門鄧家灣等新石器遺址出土的同類器(陶球)功用一致。在與國外西亞、埃及等地發現的陶籌與計數工具對比後,認為雕像與陶球的組合可能是計數工具,就是在計算的對象(動物)後放陶球,用以計數。

  儘管它們真實的功能還沒有定論,但都是古人藝術創造的結晶,是先人留給後人的寶貴文化遺產。

  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仔細觀摩了這批雕像。他以開玩笑的口脗對當時的考古領隊說:「這些東西很重要呀,你們寧可把它埋了,也不能破壞它呀!」

  除了雕像外,還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陶器分夾砂和泥質兩大類,夾砂陶又分為夾粗砂、夾細砂和添加滑石粉三種。器型以罐、缽、碗等為主,代表器物有大口深腹罐、平底缽、圈足缽、盆等。器表多飾抹壓、刮條、壓印「之」字、篦點、篦劃、「人」字紋劃紋、「回」字形紋、窩紋等紋飾。石器數量眾多,分為大型石器和細石器。大型石器以盤狀器、斧狀器、砧石最多,其次有鑿、鏟、磨盤和磨棒、球等。細石器多為石葉、石鏃、尖狀器等。

  上宅的文物展現了創造者的智慧,展示了主人的多才多藝。

  他們是出色的雕塑家。各類石、陶質的動物造型種類豐富、線條簡練、栩栩如生、逼真傳神,如同置身於一個迷你動物樂園。且這些雕像毫無青澀生疏之感,形象成熟、技法高超,已經不是最原始的產物,想必是具有嫻熟技能的工匠方能所為。

  他們是樸素的數學家。陶器的周身上,紋飾是平均分布的。在陶吧親手做過陶器的人們都知道,能做到這點不容易。這表明他們在施紋之前就已根據器身的周長計算好紋飾的大小和間距。等分圓周,表明他們已有樸素的數學(特別是幾何)知識。

  他們是初有小成的地質學家。他們用輝綠岩、輝長岩、河卵石等堅硬岩石製造石斧、砍砸器、石磨盤、石磨棒等用於砸擊、研磨的工具;用大理岩、白雲岩等緻密度高、結構均勻、有彈性的岩石製造石鏟等需要通體磨光用於翻土的工具;用質料較軟便於雕刻的黑色滑石製造動物造型。這說明他們具有一定的岩石分類知識。

  他們是源於實踐的化學家。石梗石刃器上,硬度較高的燧石刀鑲在硬度較軟的石質刀身的凹槽內。石刃與石梗以一種類似化學黏合劑的物質連接,從而形成既能相對固定,又可方便替換的複合工具。

  填補空白的發現

  著名歷史地理、北京史學家侯仁之得知這一發現後興奮不已,指出:「京東平谷縣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的研究,大有可能與京西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指房山周口店遺址)的研究,後先相繼,東西映輝,從而為既是全國政治中心,又是全國文化中心的北京城的悠久歷史,普增光彩。」

  「上宅文化」是北京首支命名的考古學文化。「上宅文化」發現前,北京自距今一萬八千年的周口店山頂洞人舊石器晚期至距今三千年房山琉璃河西周遺址之間的歷史是空缺的。上宅文化填補了這一人類活動歷史的空白。它在北京考古學上的地位,相當於中國新石器時代北方的仰韶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

  一九八五年,上宅遺址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九年九月,金海湖畔建立起北京市第一座新石器時代文化陳列館,也是我國第一座以考古學文化命名的陳列館——上宅文化陳列館。二○○一年,上宅遺址(含北墊頭遺址)被公布為北京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