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美國大城市樓價升向金融危機前高位,但美國的自置居住比率仍然處於近50年低位,這要歸咎於美國經濟復甦步伐緩慢,樓價因為供應不足而攀升,平民置業能力疲乏。2016年美國的房屋總開支跌至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6%,低於60年平均水平。美國樓價與負擔能力背馳擴大,加上美國總統特朗普嚴格收緊移民政策,阻礙房屋市場進一步復甦。\大公報記者 鄭芸央
自美國2007年次按風暴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後,這些年來,美國經濟復甦情況並不平穩,拖慢美國樓市進展。房地產顧問公司Rosen Consulting Group報告指,如住宅建築行業可以返回長期平均建造水平,2016年的經濟應該會增逾3000億美元,或相等於為GDP帶來1.8%貢獻。
房屋總開支僅佔GDP15.6%
雖然美國樓價升勢相對過去數年強勁,偏偏2016年的總房屋開支跌至GDP的15.6%,低於60年平均水平19%,新屋建築和重建相關開支的比率跌至3.6%,只是2015年的約一半而已。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城市經濟學者認為,如果銀行貸款標準返回2000年初時水平,住宅購買和建築活動都會跳升。
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後,銀行的房屋貸款標準已經收緊,料不會返回2000年初容易賺錢年代。即使放寬銀行借貸條件,但樓市供求失衡,導致樓價持續高升,還有地產行業面對勞工短缺等,這些都是美國房屋市場面對的問題。除了以上種種因素,美國總統特朗普限制移民政策,對美國樓市帶來新一波衝擊。因為無論是新移民或非法移民,都是美國樓市增長重要支柱,經濟學家推算,美國4000萬移民為美國整體房產價值增長,帶來了3.7萬億美元貢獻,這反映移民熱衷買樓,是美國房地產市場重要一環。假如移民政策出現重大轉變而波及美國樓市,美國經濟也會受損。
房屋是經濟推動力量,因為當中包含住宅建築、購買電器、裝修家居開支等經濟活動,還會創造與地產市場相關職位。根據美國全國住宅建造商協會統計,每一間新建造獨立房屋,一般都會創造三個職位。經濟學者現在最擔心的是,美國的自置居所率似乎沒有太大改善,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顯示,2016年第4季自置居所率為63.7%,較房地產高峰的69.2%低,也低於65%的正常水平。總括來說,自置居所率偏低是由多種因素造成,按揭貸款標準嚴格、年輕一代推遲結婚生育、住宅供應不足等,這些因素阻撓美國地產市場真正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