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曾肖像照
澳門八位人士,在早前出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時提出建議,授予《大公報》前線特派記者方大曾「七七事變」現場報道第一人烈士稱號。記者進入「人大」議事項目,在我印象中自建國以來乃首次。
首報道盧溝橋戰事
方大曾一九一二年出生北平,中法大學畢業,父為外交官員,抗戰初期最活躍的戰地記者之一,一九三七年,在范長江的推薦下,到上海天津《大公報》求職獲錄用,任職前線特派記者。在此之前,他「單槍匹馬」以個人身份赴綏遠(今內蒙古)戰場採訪,為《大公報》、《申報》、美國《時代週刊》及《倫敦圖畫新聞》供稿,報道前線消息。
八位澳門「人大」代表提出建議,將方大曾生平事跡納入新聞教學,將他留下的八百多幀抗戰珍貴圖片存入抗戰紀念館專題陳列,以表彰這位為後人留下大批珍貴抗日影像紀錄的戰地記者的歷史地位和功勳。
今年正值「七七事變」爆發八十周年,議題又引述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權威方漢奇的評論:「方大曾有關盧溝橋事變和抗日軍事活動的一大批新聞照片,是對偉大的全民抗戰的忠實記錄,體現了抗日軍民抵禦外侮敵愾同仇的民族精神,鼓舞了士氣和鬥志,也保存了許多拍自第一現場的珍貴畫面,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我們為歷史上有過如此傑出的新聞攝影記者感到驕傲。」
細讀方大曾的採訪工作歷程,深感他是一位熱血救國的年輕記者,抗戰初期,他不隸屬於任何一家報社,單獨追逐戰場,打到什麼地方,他即出現在什麼地方,其他報社記者沒有現身的戰場,方大曾已在士兵之中,他的戰事消息,在當時是全國第一手的。最令人吃驚的是,一九三六年末,日軍關東軍在蒙古軍配合下,進犯綏遠中部,傅作義率綏遠軍浴血奮戰於百靈廟,重殲日軍,傳來捷報,即有名的「百靈廟戰役」,方大曾一直在戰地。他早在戰事爆發前夕,即當年十二月四日由北平(當時稱謂)單身向綏遠戰場出發,身上帶着兩部相機、筆與記事本,走過人跡稀少的山路,茫茫荒原,拍下自己在崎嶇路騎馬單行的照片,艱辛抵綏遠戰地,進行了長達四十三天的戰爭採訪,拍下一批士兵在戰壕槍擊的照片,寫下着名的戰地通訊《興和之行》、《綏東前線觀察記》,及戰地圖片數百幀。他在戰訊中寫下這樣的一段:「我為什麼要離戰場那麼近?因為我們可愛的將士,他們奮勇殺敵,血戰到底的精神可歌可泣。」《大公報》名記者范長江後來在綏遠前線駐地見到「小方」,聽「小方」說自己孤身騎馬,翻越陰山,來到綏遠抗戰主陣地,范長江即時吃了一驚。
「血戰居庸關」影響大
使我觸動的另一事,方大曾在《血戰居庸關》的戰訊中,隱隱顯示了後來《義勇軍進行曲》歌詞的影子。
「血戰居庸關」是盧溝橋戰事之後,日軍再迫進河北省會保定。這時方大曾由綏遠前線回北平,「七七事變」爆發,他立即隻身前往宛平戰地,成為中國記者第一人在炮火紛飛中採訪,寫下長達七千字的戰訊《盧溝橋抗戰記》,由北平寄往《大公報》。剛離「七七」戰場,他趕赴保定新的戰場居庸關,眼看守衛關口的將士,與入侵日軍血戰,從他由前線發出的消息「血戰居庸關」,足見戰況慘烈。報道中寫道:「三晝夜得不到水喝,馬鞍山上,第四連全體只剩下一位兄弟,但是他仍沉着地把守陣地而不稍退。一些工事亦被炮火轟平,居庸關於今後再也看不到它的模樣,有的只是由我們忠勇的抗日將士的血,所築成的一座新關口。」
當我讀到文中「有的只是由我們忠勇的抗日將士的血,所築成的一座新關口。」再看後來《義勇軍進行曲》田漢的填詞:「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不是十分相近嗎?足見方大曾「血戰居庸關」的報道,激勵全國軍民的同仇敵愾,他的筆桿,影響着「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
最後一段戰地消息
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八日,方大曾與《大公報》名記者范長江、陸詒在保定相遇,此時《大公報》已由北平遷到上海,方大曾仍是《大公報》前線特派記者,隨着抗日戰場轉移至河北省會保定,方大曾急赴保定戰場採訪,先後向《大公報》發回多篇戰訊「前線憶北平」、「保定以南」、「保定以北」,向外傳遞大量前線照片。《大公報》收到他的一篇戰地通訊《平漢線北段的變化》,落款「寫於九月十八日保定蠡縣」,九月三十日在河北蠡縣寄出,此後報社再沒有他的消息,方大曾失蹤了,推算他犧牲在保定戰場上,這年,方大曾二十五歲,范長江口中的「小方」。
記者向來只說他人的故事,社會的故事,家國的故事,從來沒有自己的故事,甘苦如飴,拚命向前奔,默默的下筆,「吃的是草,擠出是奶」,不祈求他人了解所付出的代價。正是這樣,在社會上我們看不到一個記者完整的故事,方大曾不懼生死,用盡滴血喚起國人救國,他的故事空缺亟待填補,讓國人記着在國難當頭時刻,一位年輕記者在前線英勇獻出生命的事跡。他遺下的八百多幀照片,記錄中華民族奮勇抗日的悲壯史實。他是中國出色的戰地記者,現代青年的模楷。在眾多照片中,唯有一張是他自己穿上戰地記者裝備的照片寄給後方的母親,上面寫着:「母親大人存念 男小方攝於一九三六年執行攝影工作於綏東戰地」,俊朗的面孔散發英氣,令人深以懷念。
(更正:上周《清明過後又黃明》一文中引用李商隱「莊生曉夢迷蝴蝶」詩句,誤為李清照。獲讀者鍾女士指正,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