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何翩翩之麗鳥,表眾艷之殊色,被光耀之鮮羽,流玄黃之華飾。」所詠讚的是鸚鵡。我國遠自商代(甚至更早),各處皆有人飼養鸚鵡。從殷商不少出土玉器可見,官民俱愛觀賞及重視鸚鵡,視為美麗、聰穎與吉利的象徵。戰國時代亦見雕琢精美傳神的鸚鵡形玉佩(像輝縣固圍邨出土者),喙彎曲有致,冠羽獨特,形態維妙維肖。自古以來人們喜愛鸚鵡,不但欣羨其羽毛華麗,而且因其性格易接近人,有些品種又伶俐透頂能學舌。《禮記》記載:「鸚鵡能言,不離飛禽。」
唐、宋二代,陶器亦出現一些寫實逼真的鸚鵡形實用器皿和陶塑。例如附圖,為北宋時期定州燒製的黃釉陶鸚鵡水注(一說為陶提壺)(高十五點六公分),乃一九六九年河北定州靜志寺塔基地宮出土,現藏該市博物館。造型形神兼備,鳥喙為注流,全身劃篦狀羽紋。背負的長頸注近口沿雖有崩缺,但仍可見塑製精良,技藝高超,屬十分珍罕難得的文物。這種單色釉唐代已有,由於鉛釉上加了鐵元素才燒成黃釉,故透亮勻麗;但日久黃釉氧化,慢慢地變成褐黃或醬黃色調。唐代早已出現醬黃釉陶鸚鵡形提壺及水注;北宋乃承襲其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