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美國心理學家科尼科娃新書《The Confidence Game》\資料圖片
最近幾年回國,感覺內地媒體鋪天蓋地報道的都是詐騙案件。從涉案幾百萬、幾千萬人民幣的電信詐騙到幾億的「龐氏騙局」如易租寶,從街頭巷尾兜售「治療儀」或其他靈丹妙藥的店舖到微信同學群中的行銷、拉人入股,當今社會的騙子似乎越來越多,受騙上當者也越來越多,無論男女老少,也無關教育水準、社會地位或心性品行。
巧合的是,最近幾年美國的詐騙案也直線上升。二○○八年以來,欺詐(fraud)犯罪上升了百分之六十,其中網絡詐騙案的比例翻倍,二○一一年佔了全部詐騙案的百分之四十。二○一一年一年內,有百分之十的美國成年人(大約二千五百六十萬人)受騙,排名第一的騙術是推銷「減肥產品」。美國心理學家科尼科娃(Maria Konnikova)的新著《騙術》(The Confidence Game)探究的,正是「我們為什麼每次都會上當」這個問題。
書中提到不少西方有史以來最出名的騙子:在加拿大海軍軍艦上靠一本過時教科書動了十九個大手術的「外科大夫」;成功地把假畫兜售給紐約最古老畫廊的「藝術品經紀人」;兩次聲稱要把艾菲爾鐵塔的部件賣給投資者的「伯爵」。不過,作者不是要編撰「騙術史」,而是要揭示騙人與被騙背後的心理根源。
騙子的伎倆一般分以下幾個步驟:找到合適的行騙對象;編造恰當的故事接近對方;逐漸引人入彀;詐騙成功,金錢到手;金蟬脫殼,逃之夭夭。什麼樣的人能當個成功的騙子?作者說,一般所謂的「心理變態」(psychopath)─即對他人缺乏同情者─自我中心,或心計詭詐者未必會成為騙子。因為除了潛在心理傾向以外,人們還需要機會才會成為騙子。對欺詐行為寬容、縱容的社會氛圍,競爭激烈只看結果的工作環境,都可能讓那些原本就心術不正者找到藉口行騙。
她甚至指出,每個人身上都有行騙的潛力。和不熟者談話時,我們每十分鐘人均說謊三次,有的甚至十分鐘說謊十二次。當然,為了客氣說點無傷大雅的恭維話與害得別人傾家蕩產是兩碼事。作者在書中提出一個小遊戲讓讀者測試自己的「行騙指數」:舉手在自己前額虛畫一個字母「Q」,看字母中那個小尾巴指向哪個方向,能揭示你有多在乎外界觀感,有多可能為了面子而歪曲事實。
騙子被稱為「罪犯中的貴族」,因為他們不是採用暴力、威脅等簡單粗暴的手段實施犯罪,而是動用腦力,通過編造一個吸引人的故事操縱受騙者的感情,進而掌控對方的財務。我們一旦聽到想要聽的故事:發財致富,治愈頑疾,減肥美白,就會成為騙子的幫兇,下意識地為對方騙術中的破綻辯解、遮掩,自圓其說,直到最後徹底上當,人財兩空。
那什麼樣的人特別容易受騙上當呢?作者並不認為只有愚昧無知或貪心不足者才會上當。她說,人生正經歷巨變,或情緒激烈、特別高興或害怕者一般較易受騙。這也就是為什麼騙子在社會轉型時期特別猖狂。外界的動盪會造成個人極大的不安全感,導致情感控制了理智。而互聯網之類的現代科技也為騙術橫行提供了極大便利。由此看來,在新舊交替、日新月異的當代中國,「天下有騙」也在情理之中。
有意思的是,作者總結:人類都有受騙的潛質。因為我們渴望「魔術」,需要信仰來讓自己的人生更有趣味,更有意義。據說伏爾泰說過:宗教的產生是因為第一個惡棍碰到了第一個傻瓜。那麼,我們容易上當說到底是因為人生需要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