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倉促中的着裝趣事\延靜

時間:2017-04-02 03:15:29來源:大公網

  我奉命赴韓國履新,已過去二十五年,但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倉促造成的壓迫感,好像還沒有完全消失。

  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當時準備的時間過於倉促。中國與韓國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建交,三天後二十七日中國駐韓國大使館升旗開館。我九月十二日起程赴漢城(今稱首爾),與建交相隔十九天,與開館只相隔十五天。一般來說,中國大使赴外國履新要準備兩個月,至少也要一個多月,以便做好各項準備,而我完全沒有這個時間。特別是中韓建交我直接參與,忙了好一陣子,事後還要處理後續事宜,都辦完已經到九月初,時間就更為緊迫。

  另一個緊迫的事就是向駐在國提名大使並徵求意見。一國大使到另一個國家赴任,必須事先正式向駐在國提名徵求意見。記得我去韓國,是九月五日向駐在國提出的,兩天後,也就是九月七日,韓國外交即答覆同意。我們曾擔心時間過於緊迫,一般要拖一個星期或半個月才會答覆,韓國答覆之快,可以說創了一個新的紀錄。

  至此,我只要其他各項準備就緒,就可以出發了。但我們突然還想到一個問題,需要與韓方商量,那就是遞交國書時的着裝。不問不要緊,一問還真有問題。韓方告訴我們,按韓國的規定,遞交國書時要穿燕尾服。這下可難住了我們。在當時,中國外交官參加各種國際活動,還沒有穿燕尾服的先例。我們把情況告訴了韓方,韓方回覆說不要緊,他們可以幫我們租燕尾服。但我們想,遞交國書是一件極其莊重嚴肅的事,穿借來的衣服怎麼成,又否定了韓方的好意。

  雙方商量結果,穿民族服裝。世界各國的民族服裝多種多樣,色彩紛呈,但當時,我們的民族服裝,男性就是中山裝。我們告訴韓方,遞交國書時準備穿中山裝,韓方答覆沒有意見。於是,我專門帶了一身深色中山裝去漢城。但大使館陪同參加遞交國書儀式的外交官沒有中山裝,又遇到了問題。好在北京離漢城很近,他們又趕快給家裏打電話,託人把中山裝迅速帶來。就這樣,倉促地解決了服裝問題。

  我是九月十二日赴漢城的,到達時韓國外交部儀典官和各報記者到機場迎接,中韓隔絕了半個世紀,中國大使到達引人注目。次日,韓國各報幾乎都刊登了我到達的照片。

  記得到達那天是星期六,第二天星期日,星期一一上班,韓國外長就會見了我,表示歡迎我到韓國赴任,對我的工作將給予大力協助,相信中韓關係會得到很好的發展。他還告知次日,即十五日向盧泰愚總統遞交國書。我到漢城第三天就遞交國書,這麼快,事先沒有估計到。比我先到達漢城的印度大使、日本大使,等了都快一個月了。當然遞交國書時,他們在我前面,因為按照國際慣例,是以到達時間為順序的。遞交國書結束後,韓國陪同的外交官員告訴我,到達三天即遞交國書,在韓國外交史上過去從來沒有過。

  我去韓國赴任倉促,主要是因為盧泰愚總統要訪問中國。本來盧泰愚計劃先訪問中國,在訪華期間宣布中韓建交,因為他卓有遠見,排除眾議,力主在他任期內與中國建交。他還曾在與中國沒有外交關係的情況下單獨會見了到漢城參加第三屆亞太經合組織部長級會議的中國外長錢其琛。不過後來他考慮了中方的意見,推遲了行期,中韓建交一個月後訪問中國。我遞交國書五天後又匆忙返回北京,就是為了迎接盧泰愚總統的來訪。

  轉眼二十五年過去,回憶當時倉促成行,特別是服裝趣事,也是一件深有意味的事。當前中韓關係發展遇到阻礙,但我相信兩國會顧全大局,從地區和平穩定出發,渡過這個困難時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