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菲利普斯:從一粒種籽到一棵大樹

時間:2017-04-02 03:15:26來源:大公網

  圖:菲利普斯夫婦

  菲利普斯夫婦八十多次訪華,將婦科新技術引進中國,向中國上千家單位贈送書刊二百多萬冊,他們的辛勤耕耘與無私奉獻,在中國醫學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何雁

  美國醫學專家菲利普斯(Dr. Jordan M. and Mary Z. Phillips)夫婦,是我最早結識的國際友人。

  一九九三年十月六日,我跨出校門,入職第一天任務,就是把這對美國夫婦信函譯成中文。信札寫於九月二十四日,即北京申辦二○○○年奧運會失利次日,遠在大洋彼岸的這對美國友人,熱情鼓舞中國人民,把申辦過程中表現的銳氣堅持下去,感人至深:

  希望你們了解,就像整個中國,特別是北京一樣,對於未能獲得二○○○年奧運會主辦權,我們也感到失望。

  二○○○年是中國龍年。在沒有這一長達兩周的體育盛會特殊影響下,相信也將強而有力。

  這種傳遍北京及中華大地的熱情必須保持,那股銳氣更應繼續。

  重要的是,這種精神使人民受到鼓舞並產生自豪感。人民的願望與力量,在祖國得以體現。

  一心嚮往獲得奧運會主辦權的人們,理想未能實現。然而,為實現這一理想,年輕人的熱望將趨於成熟;人們也將拋棄失望情緒,轉向致力於國家利益。

  切勿讓熱情減退,應該引向技術、旅遊與貿易發展。

  喬旦.菲利普斯,白髮謝頂,一副學者派頭;他是美國婦產科專家,也是第一位將腹腔鏡、內窺鏡及顯微手術引進中國的人。

  夫人瑪麗,雖然上了年紀,身材卻保養得很好,臉上總是掛着微笑。與他們聊天,那慈祥的目光,感覺就像與家人在一起。三十年來,菲利普斯創辦國際對華醫學贈書事業,為增進美中友好寫下濃重一筆。

  婦科新技術引進中國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婦科腹腔鏡及內窺鏡技術從歐洲引進美國,使婦科醫學領域發生一場革命。例如卵巢囊腫,傳統外科方法是開腹,手術創傷大、易感染。如今,只需在腹部開三、四個小孔,插入腹腔鏡與器械,人體內病情一目了然。醫生通過腹腔鏡在體外進行手術,創傷小、痛苦少,術後康復快。

  喬旦.菲利普斯,是較早研究與使用這一新技術專家。為推廣這些新技術,一九七二年,菲利普斯創建美國婦科腹腔鏡醫師協會,任協會主席。不久,他又創辦美國婦科內窺鏡聯合授權委員會,被推舉為會長。

  菲利普斯也是美國加州大學歐文醫學院終身教授。這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在歐美同行中享有崇高聲譽。一九七五年,五十二歲的菲利普斯,做出一個出人意料決定:申請提前辦理退休手續。他考慮:一個醫生,手術做得再多,能救多少患者?一位教授,即使不停地講課,又能教出多少學生?而他組織的美國婦科腹腔鏡醫師協會,通過推廣新技術,提高許多國家與地區醫療水平,將使更多婦女受益!退休意味着收入減少,協會支出又全是自費,他毫不在意。退休後,他足跡遍布印度、埃及、越南、巴基斯坦等七十多個國家。

  中國,是菲利普斯最想去的國家。因為中國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若在中國普及婦科腹腔鏡及內窺鏡技術,受益的將是全球八分之一女性。一九七九年春,一個國際醫學會議在韓國漢城召開,菲利普斯作為主講被邀請。會議尚未結束,菲利普斯對夫人說:「這回可到了中國家門口,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去中國。」夫婦倆在香港參加一個旅遊團,以旅遊者身份進入中國。

  到達廣州後,這對夫婦悄悄脫離隊伍,找到廣州第一人民醫院。菲利普斯向醫院負責人毛遂自薦,希望開辦醫學講座,介紹與推廣一項造福中國婦女的新技術,不帶任何附加條件。

  院長立即召集二十多名醫生,聽這位美國教授講課。當時,「文化大革命」剛結束,中國尚未對外開放,國際醫學發展到何種程度,中國醫生知之甚少。婦產科診斷上,中國醫生主要通過X光、超聲波、驗血與手診探查病情,準確率僅為百分之五十。利用腹腔鏡檢查,準確率能達到百分之百。菲利普斯一邊演講,一邊展示幻燈片內容,讓中國同行大開眼界。

  「教學培訓團」赴華講學

  兩天後,旅遊團飛往杭州。飛機還未落地,當地醫院派出五輛汽車、二十名醫生已等候機場。原來,廣州醫院一個長途電話早把信息透露。當旅遊團沉浸西湖美景時,菲利普斯夫婦卻被接走講學了。到現場一看,夫婦倆大吃一驚:一個大禮堂足有上千人!全場掌聲雷動,氣氛之熱烈,使他們深受感動。

  菲利普斯沒有想到,醫學報告被迅速整理成文字,傳到上海、北京。這下,報告會一個接一個,沿途一路講來,幾乎沒有觀光時間。在北京,中國婦產科專家林巧稚,一場不落地聽了好幾場,每次都坐第一排,聽後帶頭提問。菲利普斯還應邀到北京協和醫院做示範手術,林巧稚在一旁認真觀摩。臨別,她對菲利普斯說:「我們歡迎您!」

  回到美國,菲利普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動員美國生產商向中國捐贈腹腔鏡。他把捐獻的五套、價值一百萬美元的腹腔鏡設備,分別贈給北京、上海、天津、廣州與杭州,這五家婦產科醫院。

  菲利普斯在中國重新拿起手術刀,到上述五家醫院進行示範手術,把臨床經驗傳授給中國同行。一天,他竟然馬不停蹄地連做十例。兩間手術室,一邊一個病人。這邊手術做完後,馬上去做另一個。這時,前面的病人經其他醫生做好善後,立刻被抬走,再換上新病人。「我就像一隻乒乓球!」菲利普斯不無幽默地說。

  一九八○年,在天津中心婦產醫院,菲利普斯為許多婦女做輸卵管再接術。這些婦女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孩子,此前都做過輸卵管結紮。輸卵管結紮容易,重新對接或疏通卻很難,使用常規手法開腹,成功率很低。菲利普斯採用婦科腹腔鏡與顯微手術,使婦女重獲當母親的喜悅。

  兩年後,菲利普斯再次來到這家醫院。交談中,院長神秘地說:「菲利普斯大夫,請跟我來,有幾個特殊人物想見您。」菲利普斯滿腹狐疑地走進一間會議室,裏面坐着十個人,見到他立刻站起來鼓掌。院長問:「還記得嗎?」菲利普斯搖搖頭。「這是從唐山趕來的五對夫婦。」院長介紹說,「兩年前,您為這五位婦女做手術,才讓他們再次當上父母。生下五個孩子,有個男孩兒特意取名『喬丹』,為的是永遠記着您。」菲利普斯熱淚盈眶:「什麼叫幸福?對一個醫生來說,這就是最大的幸福!」

  在中國,林巧稚利用自己的影響,到處給菲利普斯鋪路。她對學生與朋友們說:「美國來了一個白求恩式的好醫生,你們要好好地向他學習。」中國各地要求菲利普斯前往講學的邀請信,如雪片般飛往美國,他總是有求必應。短短幾年,足跡遍布中國七十多個城市,一直到西部最遠的烏魯木齊。

  中國幅員遼闊,渴望學習的醫生太多了!一個人力量畢竟有限。一九八○年九月起,菲利普斯聯繫環球婦產科醫學網絡,動員一批又一批各國大夫,組成「教學培訓團」來華講學。他們講授的知識,以及示範手術類型,早已超出婦產科範疇,涉及醫學各方面。

  一九八五年夏,菲利普斯主持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婦產科學術大會;二○○一年,他在天津舉辦國際醫學圖書館科學大會。菲利普斯還邀請中國婦產科專家出國考察,登上國際講壇,介紹中國情況。

  創對華醫學贈書事業

  菲利普斯有一個習慣,走訪醫院與醫科大學時,都要去圖書館參觀。一九七九年,夫婦倆第一次訪問中國,在林巧稚陪同下,參觀多家醫院圖書館。他們吃驚地發現,這裏現代醫學書籍奇缺。經了解,才知道這是「文革」造成後果,醫學書籍被視作「資產階級貨色」遭到嚴重破壞。夫婦倆十分難過,決心盡自己一分力量。

  說幹就幹。同年下半年,菲利普斯夫婦再次來華,帶來幾箱醫學書籍與醫療器械,贈送中國醫院。但是,他們很快發現,對於擁有十多億人口、疆域遼闊的中國,幾箱子書籍,不過滄海一粟。

  回國後,夫婦倆向全美一千兩百多家圖書館發函請求贈書,一開始,只謙虛地要求「重複的」或者「稍微過期的」,結果得到八百多家響應。贈送書刊中,有許多新版本。贈書與贈刊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湧入夫婦倆在加州聖塔菲泉(Santa FE Springs, California)家中,車庫、客廳、卧室、走廊,甚至衛生間都堆得滿滿的,有的一直碼放到屋頂。

  贈書速度之快、數量之大,菲利普斯夫婦始料未及。從一九八一年起,他們組織非營利機構——美國對華醫學贈書委員會,投資興建一萬多平方英尺倉庫,作為贈書中轉站。夫婦倆起初自己動手,把所有書刊詳細登記造冊,裝進統一規格紙箱,用集裝箱走海路發往中國。人們常常看到,菲利普斯駕駛鏟車,把整垛圖書裝上卡車。後來,贈書多得堆成小山,夫婦倆不得不僱用九名職員。

  幾年後,菲利普斯夫婦把贈書範圍擴大到歐洲,成立國際對華醫學贈書委員會。喬旦‧菲利普斯擔任國際腹腔鏡協會主席,不辭辛苦地奔波歐美各國,使贈書不僅在數量,而且在種類、語種上,都大為擴大。對這意義深遠的工作,中國衛生部始終給予密切合作。這些圖書由中國遠洋輪船公司,以優惠價格從美國運往天津。由天津衛生局、天津醫科大學,聯合組成天津市接受醫學贈書委員會,在全國設立八個贈書集散中心,負責向醫學院校與科研單位分發。北京國家醫藥管理局、天津藥物研究院等單位,才得以建立專業圖書館。

  如同滾雪球一般,雙方參與人數越來越多。菲利普斯夫婦在太平洋上空往來穿梭。儘管他們對此無利可圖,全部費用自掏腰包,卻樂此不疲。他們愛上了中國,對中國人民產生了真誠的友好情誼。

  林巧稚紀念郵票發行

  菲利普斯夫婦有一本通訊錄,記錄一千五百多位中國朋友。林巧稚是莫逆之交。一九八三年初,林巧稚因病辭世,夫婦倆非常悲傷,專程趕到林巧稚故鄉廈門鼓浪嶼參加追悼會,並從夏威夷帶來一種名叫「天堂鳥」的鮮花,希望把這種花命名為「林巧稚花」,在廈門大量種植以示永久懷念。

  在菲利普斯眼裏,林巧稚就像一隻「天堂鳥」,把福音帶給人間。回美國後,夫婦倆向中國、歐美等國醫學界,發出上千封呼籲信,向中國政府建議發行林巧稚紀念郵票。由民間提出此種建議,中國從未有過先例。為此,菲利普斯多次拜訪中國國家郵政局,陳述發行紀念郵票意義,在於學習林巧稚無私奉獻精神。

  一九九○年十月十日,林巧稚紀念郵票首發之日,中國衛生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千人盛大集會。菲利普斯在會上發言,頌揚他所崇敬的這位中國醫生。會後,他購買五千張郵票,分送給所有朋友。

  一九九一年九月十二日,喬旦.菲利普斯被中國衛生部授予「中國衛生獎」,成為獲此獎的第三位外國醫學界友人,也是第一個美國人。當陳敏章部長給菲利普斯佩戴金質獎章時,夫婦倆驚喜萬分:「我們不敢相信,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菲利普斯充滿感情地說:「十年過去了,這粒小種籽居然長成一棵茂盛大樹,一棵大橡樹,枝葉還在繼續伸向各個方面。因為,它找到了合適土壤、水分與陽光,所以總是結出豐碩果實。讓我們都來精心照料這棵大樹吧。人們說,你們做這件事太辛苦了!我們說,我們做這件事是一種愉快享受。因為,這些來自各方的醫學贈書,所產生效益是無法估量的。」

  二○○八年七月二十九日,喬旦.菲利普斯因患癌症在美國加州逝世,享年八十五歲。三十年過去了,菲利普斯夫婦八十多次訪華,向中國上千家單位贈送書刊二百多萬冊,共七十批二十噸集裝箱。他們的辛勤耕耘與無私奉獻,在中國醫學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