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金絲纏碗大柳麵\劉世河

時間:2017-04-01 03:15:51來源:大公網

  大多地方小吃的名號都緣其地名而起,「大柳麵」也不例外。山東寧津縣城往北十公里處有個大柳鎮,此麵就是這個鎮上的張家麵舖所創,因此得名。更巧的是這麵的顏色居然頗似初夏嫩黃的柳葉,「地利」加上「色和」,所以這「大柳麵」的名稱便非它莫屬了。

  關於大柳麵的來歷,坊間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古時候泰山腳下居住着一個叫石敢當的石匠,力大無窮且心地善良。因為平日裏常常扶危濟困,除暴安良,不但深得當地百姓愛戴,還感動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為了表彰這位石匠,便特封他的三個女兒為神仙,並讓三個女兒以擲繡花鞋為準,落到哪就分封在哪裏。大女兒的繡花鞋恰巧就落到了大柳鎮,於是玉皇大帝便在大柳鎮為其修建了天仙聖母殿,當地百姓尊稱她為雲霄聖母。

  明朝時,燕王朱棣掃北行至寧津,命部下將青壯男丁徵集入伍,其他人等皆斬盡殺絕,殺害無辜百姓甚眾。大軍行至大柳鎮附近,雲霄聖母為了一方百姓不遭塗炭,變為一個農婦攔住了燕軍去路,並巧用妙計感化了燕王,才保全了全鎮人的性命。後來,燕王發動靖難之役,大軍攻到濟南時遭到了拚死抵抗,被迫北撤,行至大柳鎮時,燕軍兵困馬乏,只得紮營休息。時值八月,天氣炎熱,燕軍又飢又渴,老百姓為了感謝當年燕王的不殺之恩,把各家各戶的白麵、菜蔬集中到天仙聖母殿,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們為燕軍做了一道當地群眾用以招待貴客的麵食。燕王見這麵白如雪、細若絲,調料琳琅滿目,竟一下吃了兩大碗,食後頓覺心曠神怡,精神倍增,便問這叫什麼麵,老百姓借機請燕王賜名,燕王沉思片刻,說:「這麵細若柳絲,色如柳葉,又產於大柳,就叫大柳麵吧」。從此大柳麵在當地百姓中流傳開來。

  儘管當地百姓也明明知道這只是傳說,但卻喜歡津津樂道。因為一種美食一旦跟一些美麗的傳說連在一起,那再享用它時,便頓時就有了別樣的味道。

  歷史上的大柳麵始創於清乾隆年間,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因細如粉絲,且韌而不斷,盛在碗中猶如金絲盤繞,故享有「金絲纏碗」之美譽。其知名度在魯北乃至冀南可謂無人不曉,「長官包子大柳麵,要吃驢肉去保店」就是流傳在這個地區的一句婦孺皆知的口頭禪。而且,只要外地人到了寧津的地面上,大柳麵也絕對是必嘗之美味。

  舉凡麵食中的精品,麵粉的選擇無疑必是首當其衝。大柳麵須以上等精粉為原料,並根據季節不同加不等量的鹼和鹽。和麵也有講究,冬季用溫水,夏季用冷水。麵和好後,擀成薄片,再撒上一層醭麵,醭麵並非小麥粉而是細籮濾過的玉米粉,以增加麵條的層次感。接下來就是切條了,這也是最見刀工的一道工序。要輕按快切,寸麵十刀,切成後雙手一托,撒開如網,搭桿如絲,手纏成縷,梳而不亂。下鍋時,手持麵條,如提綱撒網,呈扇面狀下至滾開的鍋內,開鍋後,稍加涼水一打,再一翻一滾,便迅速撈出。這叫溜煮,以保證細如粉絲的麵韌而不斷。

  麵裝在碗裏,晶瑩透明,狀如弓弦,輕輕用筷子挑起一束,入口一嘗,直覺綿軟柔韌、潤滑異常,怎一個爽字了得。

  別急,剛才這一口只是嘗嘗而已,真正美美地享用大柳麵還須拌上鹵子同吃。鹵子更是極為考究,更是這道麵食的精髓所在。有炸醬鹵、肉鹵、麻醬鹵、海鮮鹵、雞蛋鹵五種。炸醬鹵,取黃豆醬、小磨香油各半調勻,加花椒、大料文火炙熬,直至豆醬酥散成粒;肉鹵的主要調料是肉丁和滷汁,並配以豆芽、青豆,以及鮮鮮嫩嫩的香椿芽;麻醬鹵的配料則是芝麻醬、香椿芽、黃瓜絲、蒜泥以及香醋等;海鮮鹵和雞蛋鹵較簡單些。五種鹵子整齊地排在那裏,食客以自己口味隨意加入即可。色如嫩柳、軟而有力的麵拌上這特製的鹵子,真可謂珠聯璧合之絕配。

  另外,這大柳麵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夏季可涼吃,冬季可溫吃,四季皆宜。而且店舖遍布寧津的大街小巷,快捷方便又物美價廉,絕對的百姓消費。即便你食腸寬大,飯量驚人,一次能吃下十碗,也花不了幾個錢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