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本地「九○後」藝術工作者李楚洳與其作品《萬花筒》\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香港「九○後」藝術工作者李楚洳,以「相中畫」(Painting on Photo)作為創作手法的個展「港咩畫─李楚洳畫展」正在中環荷李活道1號一畫廊展出,她將鏡頭「影像」和內心「想像」結合,表達對香港這座城市的關注,以及啟發人們思考:我們身處於一個怎樣的社會?
相中畫說香港故事
李楚洳生於富裕家庭,曾跟隨父母深入非洲蠻荒,豐富的閱歷使她執起畫筆抒發內心感受,她把鏡頭拍下來的「現實」以電腦技術處理,再以油畫筆觸進行描繪自創「相中畫」,更於二○一三年獲巴黎羅浮宮邀請參展,以作品反映社會現實。李楚洳表示:「今次展覽名『港咩畫』諧音即為『講咩話』。作為一個香港藝術家,我認為應該講屬於這座城市的香港故事。」
「我是一個熱愛創作和表達的人,面對現實及腦海中的景象,我十分需要一個媒介,而攝影、繪畫都是我兒時的興趣所在,故為了表現我們平時看不到的景象,便創作了『相中畫』。」李楚洳道。例如作品《萬花筒》,她即表現燈紅酒綠的城市生活,畫中一張又一張店舖彩燈招牌照交織組成萬花筒,畫家又在其中畫幾個毫無面孔的人像,「香港的夜晚,彩燈恍如白晝,放眼望去,有種從萬花筒內向外窺視的錯覺。失去樣貌的人象徵一眾迷失方向、被城市生活打磨掉棱角、不知為何而忙碌的都市人。」另一作品《迷》也與《萬花筒》有異曲同工之處。
畫中動物不乏含意
綜觀李楚洳展出畫作,記者發現有不少作品與動物有關,李楚洳解釋道:「其實,動物與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總能從牠們的行為聯想到人類世界,譬如作品《那些年》,我以老香港街道照片做背景,然後在街道上畫一群猿猴,因為我們人類祖先即由古猿類進化而來。」不僅如此,作品《大都會》她亦選取一張上有天空的海面的照片,再在照片的海岸和海中分別繪畫維港樓宇及氂牛群,「氂牛入海寓意海納百川,今日香港的繁華,來自我們的城市建設、環境衛生、公平營商、公民修養,更重要在於包容的態度。」
法國新印象派代表人物秀拉(Seurat)作品《大碗島的假日午後》(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描繪了十九世紀法國遊人在草地上度過悠閒午後時光,李楚洳參照該畫構圖創作《A Sunday Afternoon in 2013》,草地上的香港人擺出與《大碗島的假日午後》相似的姿態,只是他們並非享受午後自然風光,亦不與旁人交流,而是盯緊了電話屏幕,「香港人中有太多『低頭族』,再多美景也無法吸引他們的關注。」
李楚洳個展「港咩畫─李楚洳畫展」於中環荷李活道1號一畫廊展至四月九日,詳情查詢可電:二一三九二三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