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甘坑居民為觀眾演示編織涼帽
涼帽村是甘坑村下屬一自然村,一聽這個名字便讓人聯想到「涼帽」在這個村一定有着特殊的意義,深圳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客家涼帽」就是來自於此村。
甘坑的涼帽村是一個極為少見的、以「涼帽」這一商品名命名的村莊。由於甘坑特殊的山區地形,涼帽村的村民沒有田地,於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成立了一個以村為基地的涼帽廠。甘坑涼帽鼎盛時期是在解放後,全村家家是涼帽作坊,全村人都會織涼帽,後來發展成涼帽生產工廠,是中國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廣東省分公司唯一的涼帽出口生產基地。
傳統技藝瀕臨失傳
若從未接觸過客家文化,外人一定會被客家涼帽的外形所吸引——它外形頗似竹編平坦的米篩,中間開了個圓圈,帽簷縫上一條四寸寬的柔軟綢布,作為遮擋太陽的帽簾,沿着帽簾裝飾垂下兩條線繡的穗帶。
甘坑社區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長鍾擁軍告訴記者,甘坑涼帽村的開村始祖為清朝嘉慶年間的張錦超。「別看涼帽結構簡單,但功夫卻絕不馬虎,主要工序就有三十三道。」當記者走進這片土地時,卻發現全然不見涼帽的蹤影,更無法將涼帽村與傳統絕活聯繫起來。
目前,甘坑涼帽村能織涼帽的傳承人已寥寥無幾。甘坑人希望有關方面重視這項傳統技藝,使其能夠再次發揚光大。
甘坑村留下的不只是一些古色古香的老建築,還有「妃子村」等傳說,有那些保存歷史信息的地名,有「非遺」,有民諺……等待好奇的人去揭開面紗。
古時有一條驛道,經惠州、淡水到香港九龍碼頭,而甘坑村的驛道是必經之路。在古驛道的旁邊有座山,叫牛尾嶺。約二百五十年前,山下有個姓王的小村子,叫「合羅口」,居住着百餘人,村長有個女兒在乾隆四下江南微服私訪蘇州時納為妃子。女兒做了皇妃,村長遂將皇上送的銅鼓懸掛中堂上,將村名改為「妃子村」。
如今,到了小鎮,遊人可以戴一頂客家涼帽,對唱客家山歌;還可以細細品味小鎮特有的古驛道、老虎洞、妃子村等傳奇故事……
甘坑曾救活司令員
甘坑是一個古色古香的客家村落,多少年來,小山村的客家村民們男耕女織,朝出夕歸,過着自給自足的幸福生活。他們與世無爭,刻苦耐勞,保持着客家人良好的傳統。抗日戰爭爆發後,這個小山村的寧靜被打破了,甘坑也成為了一個革命小山村。
「我們村裏有八人是革命烈士,小時候我就聽老人說,一些日本人經常到我們村裏搜共產黨,還燒了幾間屋子,當時我們這裏比較偏僻,經常有一些游擊隊員在這裏打游擊。」甘坑社區居民謝俊風告訴記者,這個平常的小山村曾經救過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有一次在打仗,曾生負傷了被追到了上坑村(今甘坑村),一位劉姓的村民找來幾個人,將他抬到了山裏養傷兩個月才痊愈。」
新中國成立後,曾生多次回甘坑探望鄉親們,並為改善甘坑人民的生產和生活不遺餘力。他幫助甘坑修建道路,解決交通難、行路難的問題,後來因李朗工業園的建設,那條路也不存在了。電影《紅色娘子軍》公映不久,曾生就帶着放映隊到甘坑放映該片。談起當時,至今看過那場電影還健在的老人記憶猶新,說是「開天闢地頭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