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春節假期,甘坑小鎮共迎接了近十五萬遊客
三十多年前,改革開放一聲炮響,將深圳帶入了一個天翻地覆的時代。在一幢幢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生長的時候,散布在深圳的逾千個自然村落卻在黯然消失。但是,那些悠遠綿長的客家山歌,那些歡騰威武的麒麟勁舞,那些盛滿親情的宗親大盆菜……卻始終在深圳土著人的夢裏出現,在新深圳人的口中傳揚,甘坑就是其中的代表。
大公報記者 石華 文、圖
幾年前的甘坑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地方,在廣東、在深圳都是一處最平常的村子。閒置的老村一直成為當地政府的難題,從二○一二年開始,甘坑人將閒置的老村打造成集本土客家鄉土飲食、傳統民居生活、蔬菜種植、土特產展示、鄉土文化休閒、觀光等功能於一體的深圳客家小鎮。
古老村落煥發新意
歲月,猶如一首不老的歌謠,在斗轉星移中淺淺吟唱;歷史就像一條不竭的長河,在時代更迭中款款流淌……
三百五十多年前,甘坑村的始祖、梅州的客家人謝文明、卓美發看中了這裏的自然環境留了下來。但是,要在這個瑤族人控制的地區定居,衝突是避免不了的。深圳的包容在那時就得到了體現,很快瑤、漢兩族便從衝突到和諧。隨後,鄧姓、張姓、鍾姓、彭姓、李姓、葉姓、劉姓、陳姓客家人也結伴遷居至此。到新中國成立之時,這個村就有了一百多戶人。
改革開放之後,甘坑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的甘坑村已成了甘坑老村,在老村旁邊的山上,二百三十戶原村民們蓋起了屬於自己的樓房。而甘坑老村地勢較低,房屋安全隱患較大,髒亂差問題突出,一直是布吉街道轄區內的後發展地區。
甘坑社區在由股份合作公司統一承租甘坑老村的房屋後,引入社會資本,建設總投資三億五千萬元人民幣的旅遊度假區——甘坑客家小鎮。去年五月份,華僑城投入三百億元人民幣,重新裝扮打造甘坑新鎮,使得甘坑成為深圳的一張旅遊名片。據華僑城工作人員表示,按照規劃,未來五年後,預計每年可接待五百萬遊客。
「玉潤窗前竹,花繁院裏梅。」現在的甘坑新鎮已成為社區居民茶餘飯後的休閒去處,成為深圳人喜愛的周末度假之地,成為珠三角遊人嚮往的地方,香港和內地很多旅行社把甘坑新鎮作為旅遊景點組團參觀。春節七天假期,小鎮共迎接了近十五萬遊客,大家在此尋找年的味道,春的香氣。
依山傍水小鎮風情
悠悠甘坑河,不知疲倦地向前,展示着客家小鎮款款風情,詮釋着小鎮厚重的內涵。甘坑有數百間客家老屋,依山傍水,房連巷通,錯落有致,猶如畫卷。更有炮樓、碉樓、騎樓、吊腳樓等風情建築融於山水之中,與客家老屋形成一種獨特的客家文化載體。
到甘坑客家小鎮,人們自然要到狀元府和南香樓。這兩棟古建築先後從江西和福建移遷至此。狀元府,木質結構,府內千餘木刻,美輪美奐,幅幅皆為故事;十數古詩,千古吟誦,首首蘊藏畫面。南香樓整棟房屋,樓中有樓,畫中有畫。雕樑畫棟,生動有趣,或龍鳳呈祥,或百鳥朝鳳;花草蟲魚,神尊佛像,市井貧民,無不維妙維肖。大小二百餘雕刻物件,無不體現中華民族的智慧。
溪水烹新茗,青山當畫屏,這是文人騷客追求的生活境界。其實,即使你是普通一員也可以在閒暇到甘坑小鎮過節,去休閒田園度假,去生態農莊耕作,到湖邊垂釣野炊。當然,還莫要錯過那酒吧街,在夜色中看「深圳麗江」的紅燈倒影,邀清風淺酌,醉了,也是因了那清醇的美景。
北京大學教授、甘坑客家小鎮總設計師陳可石表示,客家小鎮創造了都市裏的鄉村、田園、步行街和多元文化,這就是田園城市的理想。「對於深圳人,無論你是否功成名就,無論你飛得再高再遠,你還是會回到田園,回到小鎮,回到故鄉的記憶,回到你熟悉喜愛的家的感覺。我讚美甘坑,就是因了客家小鎮讓我找到了這種回歸的心靈慰藉。」
(下期「城市地圖」將於四月十四日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