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關於人體的真話/純 上

時間:2017-03-29 03:15:57來源:大公網

  圖:James Hamblin及其新著《If Our Bodies Could Talk》   資料圖片

  每天要喝八杯水嗎?服用維生素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嗎?喝咖啡能讓人長壽嗎?我們每天需要睡多長時間?為什麼人會有鬈髮?男人為什麼有喉結?手機會致癌嗎?

  以上是美國著名的《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的資深編輯漢柏林(James Hamblin)在新著《如果我們的身體能講話》(If Our Bodies Could Talk)中試圖回答的一些問題。作者原是科班出身的醫生,二○一四年起在《大西洋》雜誌的網頁上傳了一系列關於人體功能的視頻。本書就是同名網絡產品的實體出版物。

  全書引用的資料既包括作者本人的醫學知識,也有他作為新聞記者採訪、調查的成果,共分六個部分。「膚淺部」討論皮膚、頭髮、面相等和外貌有關的問題。「感覺部」探索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生存部」談吃食,「解渴部」說飲料,「關係部」談論性,「忍耐部」說到死。各部分分野並不明晰,作者只是通過關於人體、健康的常見問題,曝光各種「偽科學資訊和行銷宣傳」。

  書中不乏有趣的科學小常識。如,人均有六磅皮膚,紋身者比不紋身者患上丙肝的風險高六倍,我們每天製造一點五升唾液等。作者的「非主流」幽默感有時也能使枯燥的科學知識變得更生動。如,有些美國男人特別中意堅強有力的方下頷,甚至在網絡上詢問是否能通過咀嚼牛皮為下巴塑形。他的回答是,方下頷是雄性荷爾蒙發達的外部表徵,所以有此面相的男人曾被女人青睞,在進化過程中佔有一定優勢。但現在誰在乎這個?

  作者對整容業表示懷疑:影星伊麗莎白泰勒的睫毛多生症標誌了心臟疾患;整容手術炮製的酒窩只能曇花一現,不多久就會顯得怪異、不自然,甚至僵死。但他並不低估外表的重要性。他指出,這些「膚淺」的東西是我們和外界打交道的唯一界面。人作為社會動物,個人身份的構建取決於別人對我們的態度。別人就是我們的鏡子,我們通過觀察別人對自己的反應建立自我認知。

  相比之下,作者對美國藥物和食品監察局(FDA)監管不力,大公司非法牟利更為痛恨。名噪一時的「腦白金」是美國唯一可以不用處方就能買到的荷爾蒙,連青光眼滴眼液也需要醫生處方。但褪黑素對促進睡眠到底功效如何,長期服用有何後果都無定論。所謂的「保健品」行業更是亂象叢生。保健品業與製藥業分庭抗禮,但與FDA對後者的戒備森嚴不同,保健品行銷者可以天花亂墜,把產品說成無所不能的靈丹妙藥,每年創下幾百億營業額而不必承擔責任。他認為,除非飲食方式存在重大缺陷,人體所需的維生素C、D等都能通過日常飲食獲得,服用多種維生素只不過是心理安慰。

  說到美國近年來「麥麩過敏症」(Gluten Sensitive)及相關食品突然興起,他的回答同樣斬釘截鐵。食物過敏有三種情況。一種是經典的對花生、海鮮過敏,可以測試到人體產生大量抗體對抗外在過敏原,引發炎症。第二是「自我免疫」類過敏,如「脂瀉症」(Celiac Disease),是對小麥過敏者接觸到麥麩後,人體會自發攻擊自身的腸細胞,引起不適徵狀。但第三類「麥麩敏感症」就難說了,因為缺乏有關指標證實,而大食品公司趁機跟風出售「無麥麩食品」。同樣,「運動飲料」,「保健水」,「維生素水」更多都是商業炒作,缺乏促進健康的實際效果。

  有書評者非議作者的笑話都是陳詞濫調,給讀者提供的健康常識也太過乏味。但我覺得此書至少有三大看點。首先是他針對民間有關健康的各種迷信、傳說答疑解難,有的放矢。其次是他討論人體時不只就事論事,而是深入揭示市場機制、政府管控、人際關係等多方面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第三,他的寫作手法也許不入大家法眼,但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俱全,不愧為深入淺出的科普文字。

  書中給讀者介紹了一些罕見徵候。如,有人生來皮膚缺乏膠原蛋白,稍一碰觸會皮開肉綻,內部器官也時時面臨危險。有人半腦壞死,通過手術能靠剩下的健康半腦生存。但他提供的更多是有關健康的故事、問題而非結論。科技再發達,人體始終是個謎團。我們追求答案,但未必能獲得成功。也許,更重要的是人要學會和無知共存,在謀求控制與聽天由命之間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