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爵士樂/張 泠

時間:2017-03-25 03:16:22來源:大公網

  爵士樂還是喜歡聽現場,芝加哥的「綠磨坊」(Green Mill),紐約的「Blue Note」(憂鬱音符),但後者因為名聲太響,幾乎成為爵士界的「荷里活」,也吸引大量遊客,票價不菲。也買過一些爵士唱片,因收藏者眾,名家的都比較昂貴了。歐洲如俄國、法國、意大利的爵士,也很有意思。

  不是爵士樂行家,但作為聽過多次演出的普通聽眾,總結起來,爵士樂最打動我的是樂手們現場互動的活力與會心一笑的默契與享受音樂的精氣神兒。在一個藍圖框架下即興演奏,樂手有精彩的炫技獨奏華章,也有友善甚至戲謔「鬥樂」的場景,此時氣氛熱烈異常。樂手享受音樂的「樂人合一」精神最動人,聽覺和視覺上都可以感到。

  在芝加哥時,周一晚「綠磨坊」有「Patricia Barber Quartet」演出。此時較周末安靜,適合Barber低沉煙熏嗓和鋼琴。她五十九歲,從容自在俏皮,與結他、貝斯、鼓手配合無縫。當然,這樣的爵士樂,已與其黑人音樂起源關係不大,更多白人中產階級知識分子氣。

  一九三六年,在上海,爵士樂在各種跳舞場風行。作曲家賀綠汀寫文章批評道:「公子哥兒、小姐、太太們,吃飽了沒事幹,成天裏講究打扮,擦得怪難看的一副嘴臉,穿的奇裝異服,招搖過市。他們整天過着頹廢、糜爛的生活,中國新起的這些淫蕩歌曲及外國的爵士音樂就是他們日常的功課,當然他們對於音樂的見解由此可想而知……街頭巷尾就是這類肉麻的、貓叫般的聲音。」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