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百歲饒公展45書畫盡見匠心

時間:2017-03-25 03:16:05來源:大公網

  圖:(左起)陳冠男、莫家良、莫華釗、饒宗頤、沈祖堯、梁元生、姚進莊出席展覽開幕式 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王豐鈴報道: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精通多種文字,且擅長書畫藝術和文學創作,培育英才,成就卓越。由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與文物館聯合主辦的「崇德延年——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與文物館藏饒宗頤教授書畫」展覽,今日起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展廳Ⅰ開展,展出饒公書畫作品共計四十五件,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展覽。展期至五月十四日。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於昨日舉行開幕禮,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顧問及偉倫榮譽藝術講座教授饒宗頤、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文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莫華釗、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梁元生、藝術系系主任莫家良、文物館館長姚進莊及文物館助理研究主任(書畫)陳冠男擔任主禮嘉賓,並為書畫展剪綵。饒公看起來精神奕奕,更於儀式後和眾人合影握手。

  與中大淵源深

  沈祖堯於開幕式致辭時回顧饒宗頤與香港中文大學的淵源:「饒公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受聘於新亞書院任教,七十年代起又在中文大學教學研究,退休後繼續任藝術系的名譽教授,參與授課與公開講座;多年來他也大力推動文物館發展,很多寶貴文物資料得益於饒公的指導與提供。」他亦稱讚饒公對中國文化做出的貢獻:「饒教授是蜚聲國際的漢學家,在東方的學術和藝術等方面的成就令人敬佩。他博古通今,研究範圍非常廣泛,我記得,在我做校長的第一個星期,他就送我一大套古代書,裏面包括考古學、敦煌學、甲骨文、金石、詩詞書畫等不同範圍、不同方面的研究。饒公可以說是當代的學術泰斗、國學之寶,當之無愧。」

  饒公好似一本永遠翻看不完的大書,因為他博大精深的文學造詣,足以令今人嘆為觀止。饒宗頤一九一七年生於廣東潮安,其學養深醇、博古通今,治學範圍之廣泛,舉凡考古、敦煌、甲骨、金石、楚辭、簡帛、詩詞和書畫等皆研究卓著,為當世公認之國學泰斗。

  是次展覽分為「鑑賞題跋」、「臨池摹古」、「自出機杼」、「丹青逸韻」四部分,全面展現饒公精湛的書畫造詣及其教學理念。本次展覽的策展人莫家良指出:「與饒教授一生的創作數量相比,本次展出的藏品數量很小,但大部分為首次公開,非常珍貴。」

  題跋引經據典

  另一位策展人陳冠男介紹:「欣賞饒公的書法,不應只將其看作為書法家的書法,更為學者書法。」今次展出「鑑賞題跋」即體現饒宗頤作為學者之嚴謹,鑑賞題跋之時,綜合文獻求證,引經據典,隨手拈來;又以書法家角度,展現書風演變,題跋作品時間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延展至二○○○年,橫跨近半個世紀,小字清秀,大字雄渾,如題跋作品——唐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跋,饒公從經文內容、別字、避諱等考證,推測未必是晚唐人所書。

  饒宗頤自幼年起即修習書法,至今臨池不輟。據其自述,八歲前寫顏真卿,十歲前已寫魏碑,更專攻宋人行草。「臨池摹古」展品即為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授課時的課堂示範,從中可觀臨摹範圍極廣,從漢簡、東晉王羲之、唐太宗李世民、北宋蘇軾、黃庭堅、米芾、明初宋克等無不臨寫,且多為整幅通臨,一氣呵成。其中,又以蘇軾、黃庭堅、米芾最多,又因為課堂示範,故多無印章、署款,「此既可體現饒公書法臨古的體會與主張,亦可窺見他的書法教學理念。以臨黃庭堅《李太白憶舊遊時》為例,雖為臨摹,卻非複製,盡顯饒公個人風格。」莫家良道。

  「自出機杼」為饒宗頤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墨寶,各體兼具,形式多樣,或應酬、或抒懷、或即席揮毫,皆書體率意,線條老辣,深具古人神韻,又帶鮮明個人風貌,講究用筆、布局、氣韻、節奏。其中行草論書次《青天歌》韻為他一九九八年在蘇州觀摩宋末元初全真派道士邱處機作《青天歌》返港後書寫,自由揮灑,大氣淋漓。此外,他的巨幅書法二字聯「崇德」、「延年」懸於展廳,引人關注。

  饒公畫藝亦習自幼年,從山水、人物入手,旁涉花卉,對清末任伯年研究用功尤深。其後上溯歷代諸畫家,共冶一爐。「丹青逸韻」之展品《晴川千里圖》以及其他展出畫作,足見他對元代黃公望、倪瓚,清初弘仁、八大山人等之揣摩體會。陳冠男表示:「《晴川千里圖》筆墨淡雅,構圖一河兩岸、層層推進、畫中山石逶迤,氣勢磅礴,顯現饒公對黃公望、倪瓚、弘仁等畫家的深厚理解,是畫家借鑑古人,自抒胸臆之畫作,可謂饒公同諸畫家之間的『對話』。」

  為配合展覽,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除了出版展覽圖錄外,亦舉辦由莫家良和藝術系副教授唐錦騰主持的公開講座,加深公眾對饒宗頤精湛藝術造詣和學術成就的認知。

  查詢「崇德延年——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與文物館藏饒宗頤教授書畫」展覽詳情,可電:三九四三七四一六。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