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春到柳先翠/李自美

時間:2017-03-19 03:15:32來源:大公網

  冬季裏,北風呼嘯,就像脾氣火爆的醉漢,所到之處橫衝直撞,硬得讓人唯恐避之不及。立春後,改變方向的朔風也緩和了性子,漸漸溫和可親,平易近人,如同慈祥的老人家。俗話說,家和萬事興。柔和的春風告訴我,和風細雨才能萬物興啊。

  最先給我驚喜的是池塘邊的沿岸垂柳。前幾日,徒步路過時還是乾硬的枯枝,直不楞登的,不僅毫無美感,反而給人一種悲涼蕭瑟之意。只是一夜間,一夜間的春風吹拂、細雨滋潤,就變得枝條柔軟,萌芽初現。遠遠望去,彷彿對鏡梳妝的待嫁女兒,長髮及腰,懷揣少女的美好憧憬,靜等良人相約。真是忽如春風來,春到柳先翠。但凡路過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小心地牽起一條柳枝細看,嫩綠的幼芽,是串在綠絲縧上的翡翠,看在眼裏,暖在心裏。不知不覺,春來了!

  有頑皮的孩子隨手折下一段柳枝,旁邊眯眼賞柳的老人立刻制止,「多好看的垂柳,別折!」

  忽然想起古人折柳送別的故事。遙想千年前的那個初春,長安城郊,灞陵橋上,煙柳青青,和風拂面。兩位摯友,身着青衫,執手相看,依依話別。其中一位隨手折下一小段柳絲,遞與友人手中,千言萬語說不盡,柳絲依依話別情。

  在古代的文人墨客中,折柳送別是一種時尚。這一習俗始於漢而盛於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於是,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場所。正所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詩經》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隋代的《送別詩》曰:「楊柳青青着地吹,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詩仙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中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還有詩人在《勞勞亭》中的「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等,都是廣為傳誦的名句。

  北宋詞人周邦彥的《蘭陵王.柳》中寫道:柳陰直,煙裏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詞中托柳起興,抒寫了傷離別恨之情和身世漂泊的喟嘆。其中欲留不得,非去不可,以柳發端,以行為愁,黯然淚下,極迴旋往復之致,具沉鬱頓挫之風。

  柳,在中國文化中有着豐富的意蘊。春到柳先翠,柳,是春天的象徵。「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諧,因而古人「折柳」相留,表達朋友分別時依依不捨之意。此外,柳樹和其他樹木相比,其特點是「隨地可活」。這正可以拿來祝願送別之人,隨遇而安,一切順遂。

  春到柳先翠,柳映春光醉。萬條綠絲縧,早把春來報。大千世界,植物尚且如此,我們人類還有什麼理由,辜負這大好的春光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