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順帝少時謫居廣西靜江大園寺,拜秋江長老為師,讀《論語》、《孝經》,且工詩與書法。其漢詩傳世者僅三首,此外又有「鳥啼紅樹裏,人在翠微中」之句,天下誦之,可惜全詩不存。據《榕陰新檢》記載,福寧人王薦天性純孝,因父疾而禱天,願減年以增父壽。其母有渴疾,冬天卻想吃瓜。於是王薦四出尋瓜,摘歸奉母。順帝得悉,專門作絕句二首加以旌表。又據《堯山堂外紀》所言,順帝北走應昌後,不甘失敗,仍想重返中原。朱元璋於是致函,曉以禍福利害,順帝乃以七律一首答之:
金陵使者渡江來,漠漠風煙一道開。
王氣有時還自息,皇恩何處不昭回。
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臺。
此詩行文大氣而綿裏藏針。首聯對來使表示歡迎,頷聯說王氣自有生滅之日,表面上似乎承認失敗,實則點出「自古無不亡之國」,元、明皆然。頸聯「明主」與「俊才」相對,一語雙關,略有恭維朱元璋之意。然尾聯呼應頷聯,謂江南春早,春風先至(鳳凰臺為南京名勝),弦外之音是漠北雖冷,但春風仍有吹到之時,對蒙元的前途仍抱有希望。區區五十六字,可作一封國書看。新舊兩朝皇帝間贈詩,史上可說絕無僅有。順帝不久故世,其子昭宗仍襲元統,此後數十年成為明朝邊患,似亦印證着順帝〈答明主〉的詩意。昭宗亦能詩,其詠新月七絕雲:
昨夜嚴陵失釣鈎,何人移上碧雲頭。
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照九州。
失去了中原的北元政權果如缺月一般,縱有清光,終非完璧。此詩可謂一語成讖。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