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現今浙江與江蘇一帶),距今約四千九百年至三千九百年之間;素來以琢磨玉器著名,次為燒製黑陶用具。由於受地熱影響,相傳儀式中有焚玉風俗,石灰沁甚多,玉表大多鈣化。故近仿者紛紛用焗爐或微波爐以高熱加石灰偽造假沁。
一九九二年春夏間,香港曾與上海博物館合辦良渚文化珍品展,使好古者大開眼界。良渚文化玉器真品,大多藏於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上海博物館,部分可見於南京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常州博物館等。
最令筆者驚訝的,是那時的透雕(鏤空)技巧。先民擅長用最原始簡陋的工具(如砣),在開片、琢磨、雕刻、打洞、鑽孔等技術方面,運用自如。像用管鑽鑽出圓圈,作獸面眼部。附圖乃良渚文化玉冠形器飾(也有人歸類為「蝶形器」),堪稱為高古玉器透雕的典範。上飾陰刻線,寬者可能是用石質工具沿直尺往返磨出,故淺槽底部較圓滑;另用手工刻出細陰線,邊緣不直,線條以短且細密的直線及折線為主。冠形器下榫鑽五小孔,應為複合他器用。玉器專家張明華稱此器為「巫蹻玉符」,神人與獸(巨眼獠牙,應為老虎)的合體紋,就是專為常說的「神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