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通識科不必貫通文理?(下)

時間:2017-03-17 03:16:06來源:大公網

  縱觀考評局現時的獨立專題探究指引,明顯沒有體現「融會貫通」和「整合從三個學習範圍所習得的知識」的宗旨,而大部分學生在進行專題探究時,以科技題目為主題的也為數不多。

  此外,縱觀過往五屆的公開試題目,除了第一屆的基因檢測技術和第三屆的風能以外,其餘二十八條題目都沒有以單元五和單元六為考問主題,即使偶有觸及二手煙、整容或愛滋病等涉及科技因素的議題,也只涉及極少量的理科知識,更遑論文理兼顧。

  由於考評局的擬題沒有做到「貫通文理」,最近考評局科目委員會(通識科)主席賴得鐘更提出課程文件無「貫通文理」的理論,有意將考評局的做法合理化,令關心通識科發展人士憂心忡仲。

  事實上,課程理念明確列出「本科旨在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聯繫各科的知識」(見課程文件頁二)。

  在上述的理念下,通識科學習內容共分六大單元,六大單元再分為「自我與個人成長」、「社會與文化」、「科學、科技與環境」三個學習範圍,可見課程內容和結構本身就同時兼文理。

  當然,強辯者會提出「連繫不同學科」可以是文科與文科之間,或理科與理科之間的聯繫,不代表文理兼通。

  然而,如果大家認真和小心閱讀文件,而非刻意斷章取義,就會發現在「2.3學習範圍」清楚寫出「本科三個學習範圍並非三個獨立的知識領域,也不是自成一體的學科……學生宜盡量將從一個範圍所獲得的領悟,應用於另外兩個學習範圍之中」(頁八)。試問在這樣的論述下,要求師生將第一和第二個以人文和社會知識為主的範圍,應用於第三個以科技知識為主的範圍,算不算是貫通文理?

  再舉一例為證,在獨立專題探究之中,課程文件也提出同樣的要求「進一步幫助學生整合從三個學習範圍所習得的知識……通識科的課程架構的設計,旨在讓高中學生享有融會貫通的教育」(頁九)。

  由此可見,從課程理念到宗旨,從課程內容到結構,從教學方法要求到獨立專題探究的實踐,無處不體現不同學科和文理學習範圍兼通的理念。

  我們又怎可以因為課程宗旨和目的沒有「貫通文理」等字眼,就無視課程文件的精神呢?

  總言之,課程文件是否「找不到『貫通文理』的課程目的」,有勞識者自行判斷。考評局的公開試設題有否回應課程文件宗旨,讀者也可按事實作理性分析。作為監察考評局的科目委員會主席公開發表的言論是否有事實依據,筆者也深信是一個屬於真理愈辯愈明的問題。

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 黃家樑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