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剛嘗節老子語天大地大道亦大,丏余作書,是其所自命也,宜為天王。」這是汪東《寄庵談薈》裏的一段記載,也就是章太炎曾將他的幾個弟子比於太平天國諸王,比如汪東為東王,吳承仕為北王,錢玄同為翼王,黃侃呢?則為天王。
黃侃字季剛,湖北蘄春人,在小學、經學、文學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樹,被公認為清代樸學的殿軍。而黃侃父親黃雲鵠是咸豐三年,即一八五三年二甲進士,在蜀地為官幾十年,歷任雅州知府、成都知府、永寧道、建昌兵備道、四川鹽茶道和按察使等職。晚年任江寧尊經書院山長,繼任湖北兩湖、江漢、經心等書院山長。一生着作頗豐,主要有《學易淺說》十四卷,《群經引詩大旨》二卷,《實其文齋文鈔》八卷等。據《黃譜》記載:「翔雲公應江寧尊經書院山長之聘,先生留家,延師授讀。值家用告匱,奉生母周孺人命,肅書白狀,即於書末綴一詩。」黃侃父親在擔任江寧尊經書院山長時,已經七十歲了。而黃侃寫詩給遠在江寧的父親時,才七歲。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呢?「父做鹽梅令,家存淡泊風。調和天下計,杼軸任其空。」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黃雲鵠沒有像其他清朝官員那樣在為官期間大肆聚斂錢財以飽中囊,等到來到江寧主持尊經書院了,已經家徒四壁,吃上頓沒下頓了。原來黃雲鵠「以學行稱於世」,清風亮節,執法不阿,蜀地百姓稱其為「黃青天」。
不過,留在湖北蘄春的黃侃仍然「延師授讀」,「日誦逾千言」,他在給父親黃雲鵠書信末尾附一首小詩來表達心境,卻引起了一個王鼎丞的人格外注意。王鼎丞湖北宜昌人,曾出任山西藩司,即布政使,相當於在今天的省政府辦公廳、民政廳、財政廳裏任職。平時跟黃雲鵠往來頻繁,二人就有了密友一般的關係。那時王鼎丞已經從藩司的位置上退下來,客居江寧。當王鼎丞看到黃侃的那首小詩,驚訝不已,連連稱讚,認為黃侃有奇才。說真的,黃侃這麼小就寫出詩來,除了有「天性使然」、「穎悟絕倫」的一面,也有「幼承大教」、「延師授讀」的一面,更有刻苦學習,志向篤定的一面。一次,黃侃生母周孺人突然問年幼的黃侃:「汝亦知求生之道乎?」黃侃不假思索,鏗鏘有力答:「讀書而已。」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這是宋真宗有名的《勸學詩》,簡單樸素,通俗易懂,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對王鼎丞來說,一個年僅七歲的孩子卻能用詩來表露心跡不能不是一個奇跡,王鼎丞歡喜不已,當即「以弱女許之」,跟黃雲鵠定下了這樁娃娃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一首小詩成就了一段婚姻。後來,也就是一九○二年,黃侃十七歲,與王鼎丞的這個弱女子─王靈芳結為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