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吉慶圍「鐵門事件」

時間:2017-03-17 03:15:56來源:大公網

  圖:存放在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鐵門,原本是吉慶圍所有/網上圖片

  鄺氏夫婦來到錦上路,沒理由不帶子女到列入一級歷史建築的吉慶圍走一走。時下小朋友對於香港歷史所知不多,更加不會上網查找舊建築物背後的故事。但鄺太說,父母多帶子女到郊外走,藉郊遊方式給他們說故事,是一種頗好的互動通識方法。/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圍村故事少人知

  鄺氏夫婦摘完士多啤梨活動已很累,但覺得吉慶圍是個值得一遊的地方,因此仍帶子女去看一看。當父親介紹時,子女望一望便說:「『黑麻麻』一堵牆有什好看?」事實上,吉慶圍沒有喜慶活動,如結婚、添男丁等,是不會掛燈籠、吃盆菜的,平日比較寧靜,沒有商場見到的米奇老鼠、卡通人物的擺設,怎會引起小孩興趣?即使他們肯參觀,也是敷衍一下而已。

  鄺氏夫婦說:「沒所謂呀!這裏還有很多地方可以看,例如這裏沒有高樓大廈,只有村屋,村屋設計各有不同,有些古舊,有些現代化,對我們這些住在高樓大廈的居民來說,其實也是一個景點。子女都會問點解?這不是很好的題目嗎?這裏還有紅磚屋、跳蚤市場,吸引很多外地人及遊客來尋寶。」

  香港人對於歷史文物,甚至成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建築物,雖然知道,卻很少去親自看一下。很多人的心態就是這樣,尤其是年輕人,有時間寧願去看戲、逛街,到全港九尋找美食,就是不會去尋找舊建築物。那究竟吉慶圍背後的故事是什麼,大家或許不想多作了解,但起碼知道了,有機會便會去看看。

  鐵門見證慘痛史

  吉慶圍是鄧氏圍村,鄧氏遠祖鄧符協早於北宋時來此定居,後來族人鄧伯經與另外兩人於明朝成化年間(一四六五年至一四八七年)建築圍村居住,至今已逾五百年歷史。這裏住有四百名鄧氏後人。吉慶圍初期並無圍牆,及至清朝康熙初年,由於地處瀕海,為防寇盜,鄧珠彥和鄧直見才加建圍牆。

  吉慶圍以「鐵門事件」著名。一八九八年,英國強迫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後於一八九九年四月接管新界。錦田居民不甘做英國的屬民,以吉慶圍為據點,與接管新界的英軍展開血戰,最後關閉鐵門,以圍牆、護河抵抗。英軍屢攻不下,最後以大炮攻擊,攻入圍內,居民多有死傷,現時逢吉鄉「妙覺園」裏的「英雄祠」,就是埋葬當年被殺害的無辜居民。英軍佔領吉慶圍後,拘捕反抗的居民,並把連環鐵門拆除,運回倫敦作戰利品展覽。

  吉慶圍居民對失去祖傳鐵門耿耿於懷,屢屢要求索還不果。及至一九二四年,族人鄧伯裘再重提舊事,要求交還鐵門,港英政府遂將事件轉達英廷,輾轉在蘇格蘭尋獲鐵門,運回香港。一九二五年五月二十六日,香港總督司徒拔親臨主禮,舉行交還鐵門儀式,並立碑誌其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