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單是觸屏年輕人,即使慣於擺弄文字的人也常覺得難以使文學聚焦。說話更是只見人嘴在蠕動,雙唇在翻飛,卻不明對方在講什麼?你聽不懂別人,別人也聽不懂你!
大學同學是小說家,創作家的地位使他可以得天獨厚地在大學主持寫作課。他主張學生學習寫作從非虛構敘事開始,主要就是散文和日記。尤其是日記,是一種極好的敘事訓練,它會倒逼那些長期寫日記的人更留意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養成更敏銳的觀察,不然你就沒東西可寫,只能寫成流水帳,久而久之你就厭倦了,放棄了。
寫日記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你要努力學會怎樣把平凡的日常生活寫得有滋有味。對於初學寫作的人來說,逼迫就是訓練。他們還沒有資本「揚長避短」,而必須是「揚長補短」,既揚長,也補短。
不能聚焦即詞不達意,要就是不到位,要就是過於誇張。我認識一位年輕人,人挺正氣,思想也活躍,就是說話不對勁。蓋平日說話過於隨意,未經斟酌。久之真到場面就怕詞不達意而怯場。我跟他推心置腹:你首先要放平心態,說話是與人平等交流,別老想着要佔上風,習慣誇張,就很難得體。
寫文章也是,有些名家從不作驚人之語,他的詞庫就是積累多,隨手拈來就可精準到位,即所謂的「聚焦」。否則誇張慣了,就不懂準確表達,說出來寫出來的難免詞不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