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擺放在律敦治醫院的皇家海軍醫院雕飾
律敦治醫院靠近灣仔道的舊拱門被院方拆去,引起市民關注該院前身的歷史。醫院所在山丘俗稱「醫院山」,自一八四三年開始,這個山頭先後出現海員醫院、皇家海軍醫院、律敦治療養院和律敦治醫院,作為醫療用途一直未有改變。
海員醫院於一八七三年因經費短缺而停辦,皇家海軍購入該院,改為皇家海軍醫院。前者已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但皇家海軍醫院尚存遺物。在皇后大道東一方的石牆可發現刻有船錨標誌,這是皇家海軍界石,以示軍事用地範圍。灣仔道入口的拱門門腳亦見同樣標誌,但已被水泥遮蔽了部分。
二戰時皇家海軍醫院受嚴重破壞,不能再用。戰後肺癆(肺結核病)肆虐,印度巴斯人律敦治有感自己的長女因患肺癆於一九四三年逝世,於是聯同周錫年、胡兆熾等華人於一九四八年成立香港防癆會,翌年獲得海軍醫院舊址建立律敦治療養院,專門治療肺癆病。當時香港缺乏照顧肺癆患者的護士,律敦治請愛爾蘭聖高隆龐修會的修女專程到來照顧病人。
隨着肺癆病受控制,律敦治療養院於一九九一年重建為全科醫院,名為律敦治醫院。醫院平台放置一座麻石雕飾,屬於皇家海軍醫院,同類的裝飾物還有一座,現擺放在肇輝台的傅麗儀護理安老院,兩座古物都沒附有文字介紹,絕大部分人都不知其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