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不喜歡別人稱他為「中文拼音之父」,一般人常以為這是由於他謙虛,了解些情況的會說這是因為他誠實。若知道他晚年研究世界範圍內的文化問題,對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都有透闢的思考後,自然可以理解周老的心境。
周有光八十五歲時,從辦公室回到家裏,二十多年的生活,學習、工作和思考仍舊是他最大的樂趣。百歲之後,周老多次向人談及他的「雙文化論」。他以為,文化是有層次重疊和前進發展的。層次重疊是,地區文化外還有不分地區的人類共同文化,叫做國際現代文化。國際現代文化是世界各國「共創、共有、共用」的公共文化,正在突飛猛進、覆蓋全球。各個國家都自覺地或不自覺地生活在地區傳統文化和國際現代文化之中。現在是「雙文化」時代。依照他的思路稍加分析,我們就可以認識到中文拼音被推廣這件事,恰是雙文化時代一個精彩範例。不難設想,一個對此時代有深刻理解的人,會自覺地為此時代的建設添磚加瓦,當其受到未必中肯的褒獎時,當作何感想?
二○一五年,我國科學家屠呦呦因對青蒿素治療瘧疾的研究而獲諾獎,這也是雙文化時代開出的另一朵花。青蒿入藥,最早見於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其後在《神農本草經》、《大觀本草》及《本草綱目》等均有收錄。屠呦呦的團隊受中醫藥典籍的啟發,開始用乙醇提取青蒿素,未果。後用比乙醇沸點更低的乙醚來提取,才得到具有抗瘧功能的成分。現代醫學證明,青蒿素活化後能產生自由基,自由基與瘧原蟲的蛋白結合,以破壞其結構和功能,對某些瘧疾,青蒿素還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點。
提到「雙文化論」,不由得讓人想起了社會學家費孝通所主張的「文化自覺」。此觀點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有自知之明,並對其發展的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費孝通以為,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並接觸各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裏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後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連手發展的共處原則。為了讓自己闡述的道理更通俗易懂,費孝通編了一個十六字歌訣,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