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珍珠琪為山東省的特色名食/作者資料圖片
一直很喜歡「珍珠琪」這個名子,讓人一下子就會聯想到諸如:珠圓玉潤、晶瑩剔透這樣美好的字眼,而且,無論如何你也很難把它與一種麵食連在一起。
許是因了北方人骨子裏的那種豪爽與俠氣,北方的麵食多與「大」字有關,譬如:大饅頭、大包子、大餅、大油條等等,唯獨這「珍珠琪」卻是個例外,不但體型小巧,還單薄如紙。但它的名氣在魯北地區那可是一點不小,而且其「身世」也堪稱顯赫,因為「珍珠琪」這個名字乃是當年乾隆皇帝親筆所賜。
珍珠琪,山東夏津的一種傳統風味小吃,主要採用特精粉,配以蛋清粉、米澱粉、精鹽等輔料經特殊工藝加工而成。其外形薄如紙、色如玉、小如珠,而且是手工刀切,具有開鍋即熟、久煮不黏、爽滑韌嫩,隨湯入喉,和胃養脾等特點。它源於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夏津縣城以東約二十公里處有一個叫張集的村子,村裏有個姓張的人家歷代以製作刀切龍鬚麵為生。這位張師傅是個有名的孝子,為讓生病的老母進食可謂費盡了心思。一日,他突發奇想,何不將這龍鬚麵改改花樣做給母親吃。於是他便將龍鬚麵絲壓薄切成形如棋子,大小如米粒的小丁,晾乾煮熟後端給了母親。老母親一吃果然對口,而且連續吃了幾日後,病情也大有好轉,從此這種麵食就流傳了下來。當時也沒有這麼雅的名號,就叫張集棋子。
據《夏津縣誌》記載,清乾隆帝「六下江南」時,有一次由運河水路回京師,由於一路旅途勞頓,加上水土不服,致使食欲不振。沿途各地官員聞知,無不將當地的美食進獻皇上,以邀青睞,卻均無濟於事。後來,「龍舟」行至山東夏津縣地界,當時的知縣率屬下在運河岸畔恭候聖駕,得知「龍體欠安」,便誠惶誠恐地將當地的特產美食「張集棋子」獻上。結果乾隆吃後,食欲大增,隨即「御賜詩扇一柄」給他,並讓他將棋子的製作、烹調技巧詳繕成摺奏上來。乾隆帝閱後,「龍顏」大悅,但又覺如此美食,名字未免土氣了點,遂取朱筆先將「棋」字的「木」旁改為「王」旁,又在前邊加了「珍珠」二字,冠以「三王」偏旁部首,賜名為「珍珠琪」。還不過癮,又提筆加了御批「玉璣鳳目,王者之食也」。自此以後,乾隆帝命夏津縣每年特做珍珠琪六百斤晉獻宮廷,以供御膳之用。於是,這道原本是一種兒子為孝敬老母突發奇想順手而成的麵食,就這樣堂而皇之地入住了皇宮裏的御膳房。
此後,「珍珠琪」便名聲大振。後來又與時俱進,不斷增加新花樣,陸續研製生產出了蛋清琪、蛋黃琪、連子琪、菠菜琪、牛奶琪等近百種款式的珍珠琪。吃法也一改傳統單一的清湯煮琪子,可以加各種蔬菜或者雞丁、肉絲爆鍋,再配以麻汁、炸醬、香蔥、蒜末等佐料,更是別具風味,保你過齒不忘。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末代皇帝溥儀之胞弟溥傑曾來到夏津,在參觀了當地「珍珠琪」的生產流程後大加讚賞,並即興題詩一首:「古樹發新枝,銀毹綻奇葩。不啖珍珠琪,愧成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