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茶敘時,一位新移民朋友說,加拿大人嘴巴「甜」,總把Thank You掛在口邊。
他說得不錯,相對而言,西人更喜歡對人說「謝謝」。人行道上你閃身讓路,他們馬上道謝;上公車時你禮讓一下,立即有微笑的感激回報;進電梯時你幫慢到者擋一下即將閉合的門,隨着腳步邁進也是一聲謝謝……似乎這已成了當地人一種習慣,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尊重別人的禮俗。
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到多倫多時,華人不算很多,除了唐人街,馬路上多是西人面孔。雖然陌生,但碰面常有人微笑着主動向你打招呼,說聲Good Morning,或是Hello,令人感到親切,從側面體會到社會的純樸、包容和公共道德水平。
然而,這麼多年來,隨着華人移民不斷增加,黃皮膚黑眼睛的面孔已隨處可見,我居住的地區,鄉音處處可聞,但人際間的距離卻似乎越來越疏遠。
前些時天寒地凍。有一天我們開車出門,泊車後快步走向商場入口。我拉開沉重的玻璃門,讓太太和孫子先進去,正想轉身閃入,見幾個華人走近,我仍把門拉住,方便他們進去。看樣子他們是一家人。兩個小孩一下子衝進去,後面一位老婦叫着「別亂跑」,隨後兩位中年男女相視一笑,旁若無人,施施然從我拉開的門口闊步而入。
看着這一家子漸遠的背影,類似的情況已不知碰到過多少次,但心裏免不了還是有點不是滋味。有人說,超級市場熱鬧擁擠,最能看出人的道德修養,這話有一定道理。周末一些華人超市,人頭湧湧,聲浪嗡嗡,凡有職工推出特價水果菜蔬,必群起而爭之。你被人碰着,甚至被手推車撞到,很難聽到一聲「對不起」。最後排隊付款,感覺又如還債般,收銀員都是板着臉孔,更遑論說謝謝。這跟西人超市收銀員跟每個顧客熱情打招呼真有天壤之別。
如果說華人慣於沉默,難開金口,也不見得。看看酒樓、餐廳或其他公共地方,華人高談闊論,音波聲浪可用洶湧澎湃來形容。而在該表達善意禮貌的時候,區區「謝謝」兩個字,卻難以啟口。
這恐怕有多種因素。
一是不屑說。華人自古以來思想中有「人上人」的概念,做人就是要高人一等,才算活得尊貴體面。封建時代那些官員,出門有人吆喝開道,坐在轎子上的老爺們,威風八面,哪用正眼望一下讓路的蟻民?如今一些有權勢者,所到之處,自有人媚諂奉承,這些人趾高氣揚,鼻孔向上,又何需看周遭百姓一眼。也許是文化基因吧,現在一些人往往把其他人的尊重,看成是自己高人一等,自我陶醉,自然是心安理得地享受。
其次是不想說。多數華人在社會行走時,體會到陌生人所傳遞的友好信息,但認為區區小事,何必開口還禮,默認算了。還有人說,口頭禪嘛,不知真心還是假意,溜過嘴而已。
再者是不懂說。這並非指某些人發音有問題,而是心理缺點什麼。講得重一點,就是缺乏教養,一貫我行我素。在他們人生字典裏,根本沒有公共道德、文化修養、禮貌儀態這些詞彙,腦子裏惟獨一個我字。這些人,凡有小便宜可佔,定必奮不顧身向前,不管境況有多尷尬,而要他們主動向人家說聲謝謝,比老虎嘴裏摳肉還難。
我們都為有着五千年優秀中華文化自豪和驕傲。溫、良、恭、謙、讓,是炎黃子孫自古以來為人處事的傳統觀念和道德準則。可惜在當今物欲橫流的世界,為求金錢利益,一些人在不知不覺中把優良的道德傳統丟棄和遺忘了。科技的發展,改變和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時代的前進,不應讓我們的道德沉淪,更何況我們來到一個更加文明、民主和諧的社會,我們更應在精神面貌上提升自己,才不愧為炎黃子孫。
生活中,人與人,個人與群體之間關係十分重要。相互間多一點尊重,多展露善意笑容,相信社會會更加和諧。說聲謝謝不難,只要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