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六歲入塾,也就是從一八七二年開始接受文化教育。等到十三歲時,蔡元培在塾師的指導下又開始試做制藝,何謂制藝?制藝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八股文。
記得成年後的蔡元培在回憶這段學習時光時講了他那時做八股文的一些做法:「那時候試做制藝的方法,先做破題,只兩句,是把題目的大意說一說。破題合格了,乃試做承題,約四五句。承題做得合格了,乃試做題講,大約十餘句。題講做得合格了,乃做全篇。」看似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推進,做一篇八股文不費什麼事。其實蔡元培在做八股文的時候,往往有一些不對的地方,只好很無奈地反覆修改。陀斯妥耶夫斯基曾經就文章的修改說過一段精闢的話:「作家最大的本領是善於刪改。誰善於和有能力刪改自己的東西,他就前程遠大。」蔡元培的塾師呢?也是非常注重修改這一工作。無數事實證明:每樣事都替孩子做,這是對他有害的,沒有半點好處。塾師發現蔡元培交上來的八股文中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指出來,就讓蔡元培自個去修改。蔡元培十一歲時,父親蔡寶煜因病離開人世,他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低谷。
懂事的蔡元培學習更加刻苦努力,可是背誦塾師規定的經文時跟其他孩子一樣也會常常出錯。記得蔡元培有一次背誦《易經》屢次出現錯誤,胖胖的小手被塾師用戒尺打了幾百下。
如今做八股文了,面對塾師指出的錯誤,蔡元培憂心忡忡,寢食不安,老是思考如何訂正錯誤的問題。白天不能把八股文上的錯誤訂正過來,到了晚上,回到家裏還是在昏黃的燈光下苦思冥想。夜深了,周圍更靜了,蔡元培禁不住哈氣連天,兩眼直打架犯困。可是他抖抖兩肩,揉揉雙眼,又強打精神繼續完成塾師布置的任務。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是《觸龍說趙太后》一文裏的話,意思是說每一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會把最好的送給孩子。蔡元培的母親也不例外,蔡元培挑燈夜戰不睡覺,她就陪着蔡元培做八股文,這就是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陪讀。其實,這種陪讀對蔡元培母親來說並非心甘情願,而是不得已。有一次,蔡元培回到家裏做塾師布置的八股文,好久了,思路也打不開。蔡元培不睡覺,跟往常一樣繼續挑燈夜戰。蔡元培母親看在眼裏,記在心上:這不是熬時間在折騰嗎?就心一橫,對蔡元培說:「回去睡覺吧,黎明我催你早起。」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一縷晨曦從東方地平線上冉冉升起的時候,蔡元培醒了,豁然開朗,一揮而就,頭天的八股文瞬間寫出來了。瞧着蔡元培一臉輕鬆的樣子,蔡元培母親感嘆:「終身熬夜不如早起。」從此蔡元培就養成了早睡早起而學習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