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金耀基八十筆觸間盡現「己意」

時間:2017-03-16 03:15:55來源:大公網

  圖: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大公報記者鄭雷攝

  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以《從傳統到現代》、《大學之理念》、《再思大學之道》及中國現代化與現代性研究着稱,培育英才無數,論述思想影響深遠。如今,年逾八十歲的金耀基,早已卸任公職,再執毛筆,書為心書。兒時受父親啟發習字,對書法的執迷貫穿始終,雖在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期間幾乎沒有閒暇執筆練習,卻於榮休後全身心投入書法,作品氣韻生動,飄逸瀟灑,自成一格,書體風格受敦煌榆林窟「文殊變」與「普賢變」二圖的筆法啟示所得,筆觸間盡現「己意」。/大公報記者 劉 毅

  三月十六日在香港集古齋畫廊開展的「金耀基八十書法展」,展出金耀基八十歲後所書墨寶,名言金句、古代詩詞、對聯、個人散文均有涉獵,開展前,本報記者與金耀基一席話,談論他與書法結緣二三事。

  今次書法展被金耀基視作對父親和自己的一個交代,父親堪為金耀基視的啟蒙老師,現在仍能記得父親常對他說:「字如人之面目,必須用心去寫。」金耀基憶述道:「父親的書法在友人圈中享有聲名,他教我練顏體(顏真卿書法),但他更鼓勵我多臨王羲之書帖,我臨摹最多的是《蘭亭序》,如若不是父親的教導,我就不會有今日的書法得益,可謂『我的書法緣』的第一緣也。」

  「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讀帖是掌握書法神韻的有效方法,是了解書法本質的一種手段。」金耀基說。讀古人法帖一直是他的興趣所在,「歷代書法不論唐代之『尚法』,抑或是宋代之『尚意』,皆講究筆法之氣韻。」談及古代書法家,他最為推崇的當屬北宋文學家黃庭堅,亦十分喜好宋代蘇軾、宋徽宗趙佶、元代趙孟頫及明代徐渭之書法,「讀他們的法帖,有見書如晤面之樂,部分我喜愛的法帖,我會一讀再讀,不知倦怠。每讀之,默識暗味,心臨手摩,而心嚮往之。我的漢字書寫可說是師法多家,而不知歸宗何家,誠如米芾所雲:『不知以何為祖也』。」

  書法講求「氣韻生動」

  「在香港中文大學任職期間,工作很忙,除了教學之外,單是處理行政工作已佔了一半時間,還要做研究,經常需要發表中、英文論文,事情很多,時間卻不足。只有在打風時的晚上,偶爾將紙和墨從櫃中取出。」二○○四年,金耀基從香港中文大學離休,第一時間即執起毛筆,並決意定時書寫,有時一寫就是六、七小時,欲罷不能,「『領袖如皂,唇齒常黑』,樂此不疲,書法成為我退休生活的重心,對於漢末崇尚『翰墨之道』的純藝術美學之追求,亦有體悟。」

  中國書法分為楷書、隸書、行書、草書四體,金耀基認為,中國書法當分五體,且各體書法均有不同審美準則,篆、隸與楷三體實難盡用「氣韻生動」為審美判準。但不論哪種書體之書寫都必須具有「書法美」。書法美必須考究書之結體、骨氣、陣勢、筆意與墨趣。書不美便不足以言善書。書者可以求奇、求怪、求拙,但必須有奇之美、怪之美、拙之美,若不美,則只是奇,只是怪,只是拙,更不能入書法美學之流。「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行書,它集形式美、視覺美於一身,最能體現中國書法對氣韻的要求,古往今來很多書法名家均寫得一手上佳行書。」

  他續稱:「其實,我的書法中有一款『形式』,實不關帖學,而是受到敦煌榆林窟『文殊變』與『普賢變』二圖的筆法啟示所得,圖中諸天菩薩,雲步相連,滿天飛動,盡顯出神入化的線描藝術之美。」他將改圖的筆法融入書法作品,用筆緊峭,結字多變,落筆處充滿敦煌飛天之氣勢,令書法作品呈現圖像美,譬如秦觀的《鵲橋仙》,其中「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就充滿敦煌飛天之感,且十分符合詩句的飄逸韻味。書畫同源,信然。

  贈送墨寶憶余英時

  隨着越來越多人知曉金耀基退休後再執毛筆揮毫,求其墨寶之人也日漸增多,他自己也樂於將書法與友人分享,更藉書法憶起往昔時光:「八十歲之年,我寫了一幅李白的《贈孟夫子》寄給萬里外的余英時。蓋欲藉李白詩以表對『余夫子』之遠念。我與他相識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他應新亞書院之聘來港擔任他母校校長。我亦不久前自美國到新亞任教,不二年,余先生依約重返哈佛。」

  此後數十年,雖重洋遙隔,情誼無減。金耀基與余英時的專業不同,但盡多共同之語言,每次晤聚,必有快意之長談。即使分處香港、美國二地,電話、書函亦如『萬里對面』。「當他收到我八十歲所書長卷,他在越洋電話中說:『君書有一家面目』。」

  如今的金耀基,認為這次的書法展舉辦得正合時,但最大的遺憾是當自己終於可以舉辦書法展時,父親卻早已辭別人世間,「是次書法展既是致敬父親,又是一種心理補償。」金耀基悵然道。如何評價自己的書法?金耀基妙答:「雖不敢話『人書俱老』,然面對古人風華萬千的精妙書法,不禁會想到辛棄疾《賀新郎》之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更以此詩句來形容遇到知其書者的心境。專訪尾聲,金耀基爽朗笑道:「徐渭比我狂一些。」記者相信,其書法間那份不羈世俗的品性,以及泰山崩於前而不驚的氣定神閒,融於美學的清新脫俗,定會給觀者留下深刻印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