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女性與電影」課,討論法國哲學家西蒙‧波娃著名女權主義著作《第二性》,然後大家一起看蔡楚生導演、阮玲玉主演的一九三五年電影《新女性》。
此片對當時中國社會種種歧視、物化女性現象及對低俗無聊小報記者的犀利批判,引起上海小報紛紛對影片及製作人員口誅筆伐。如片中無中生有渲染韋明的「艷史」一樣,小報記者對女演員阮玲玉的婚變添枝加葉、連篇累牘地造謠中傷,阮玲玉不堪其擾,留下「人言可畏」的絕筆,於一九三五年三月八日婦女節那天服毒自盡,終年二十五歲。魯迅先生寫雜文《論「人言可畏」》批判小報與市民對女性造成傷害的低級趣味。
一九二九年,中國接受教育的女性總數不足兩百萬人,不及當時女性人口的百分之一。當時每萬人中有一位大學生,而每十萬人中,才有一位女性大學生。多數女性因家長鄙嗇、早婚風俗、經濟壓迫或學校風潮而失學。受過教育的女性,想找一份理想的職業也不容易。除了女工、看護婦等底層工作或女招待、女店員等工作外,新女性在當時工作機會非常有限,職業待遇往往非常微薄,幾乎不足以自養,僅貼補家用或個人零用而已,故並非女性有職業就一定能享有經濟獨立的溫飽生活。如今的中國,據說高校裏女學生佔百分之五十一,但通俗文化裏的物化女性毒瘤、各種就業歧視比比皆是。八十年後,哪些有了提升,哪些又有了回潮逆轉?依然是金錢萬能與女性被物化,歷史的不幸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