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碗樣的都市,壺樣的胡同/李丹崖

時間:2017-03-13 03:16:01來源:大公網

  我是在農村長大的,直至後來看世像,多喜歡以鄉間的物什來比擬。

  十七歲,當我來到一座歷史文化悠遠的城市求學的時候,感覺城市的街道像敞開的簸籮,那些在街道上來來往往的人們,像是晾曬在簸籮裏的麥子,實在的膚色裏裏裡挾着生活的澱粉。而我租住的寢室,坐落在明清建築的胡同裏,胡同很小,小到只能容得兩人並行,若是有做小吃生意的人拉車出來,所有的人都要給他讓路。

  生活的胡同裏的人們知道讓路,但在寬闊的或柏油或水泥街面上的車輛卻不懂得這些,他們爭先恐後,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拉響了汽笛,趕趟兒。馬路一條一條地開,且在不斷加寬,交通疏導人員也在逐步增加,而交通秩序卻越來越不成樣子。提及這些,有人會說起市民素質,還有私家車的激增,要我看,是人民內心的秩序紊亂了,先前的那份不疾不徐的興致沒有了。

  這不禁又讓我想起曾經居住過的那條胡同,那裏的人們或上下班、或去菜市場、或是取水澆花、或是晾曬乾貨、或是迎來送往,各自安守着自己的一份秩序,迎面走來,點頭微笑致意,這是胡同強加給你的溫暖,沒辦法,擦肩而過,想不打聲招呼,自己都覺得渾身不自在。

  城市太大,在街面上穿梭的人們,猶如撒進大海裏的魚群,你也挨不着我,我也挨不着你,幹嘛非要噓寒問暖?而同樣甚至是更少的魚群,撒在小溪裏,就不同了,在同一片水草的濃陰裏,在同一片有氧生物的水域裏,牠們搖尾吐泡,摩肩接踵,關切或關注,是由不得牠們。我想,所有強制性的事物,也只有這種強加的溫存最容易讓人接受了。

  說一個最簡單的動物——貓。

  貓是最喜歡在安逸的環境裏成長的動物,貓科動物的本性決定了它的警覺性。這種警覺性極高的動物在喧囂的區域裏是很難存活的,所以,貓多存在小巷裏,多在少女或阿婆的臂彎裏,牠們知道,此兩種人最懂得憐惜小生命,最會大把地播撒自己的呵護。

  我不是在故意宣揚「小國寡民」的安然與靜謐,而是想表達,在大國豐民擴容的時代,我們心底的軌道是否懂得回歸和堅守。

  現代都市裏寬廣的街道曾經一度讓我想起如今的牙膏袋,開口很大,隨意一擠,就出來一大團,而胡同呢,應該就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那種小口徑的牙膏了,纖細而節約。現代都市還容易讓我聯想到穿超短裙過斑馬線的女子,很奪人眼球,但也可能因為太奪人眼球而奪人性命,因為,好多司機都不看紅綠燈了。而胡同不同,胡同是婉約的旗袍,不裸露也可以線條畢露,束縛起來的感覺也能讓人覺得很舒服。

  如今的人們,凡事都一味追求「快」,看文章,都喜歡短的;生孩子,都喜歡剖腹產的;桃子杏子梨子,都喜歡噴灑催熟劑的,就連生命感最強的肉,也喜歡饞上瘦肉精。看看最近的新聞,我們就知道,我們是被「快」字給害了!

  時代給人煮了一鍋沸水,現代都市多喜歡用大口碗冷水,誰還會有那份雅興,用開口極小的紫砂沖泡一壺鐵觀音呢?

  大碗冷水能解口渴,但心裏的渴,恐怕還需要我們到心靈的胡同裏,去覓那眼名叫「反璞歸真」的井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