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臨床心理學家彭學海表示,時間可沖淡哀傷,這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時間/受訪者供圖
乳癌可否完全根治?每個病人的情況不同,難有肯定答案。有一位中年女病者於兩年前發現患上乳癌,要進行切除手術以及相關治療,可是兩年後復發,她再積極面對另一次手術和治療,惜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最終回天乏術,遺下丈夫及女兒。女病者是基督徒,患病時,她曾向教友透露,丈夫於她癌症復發時態度轉變,對她多了關心。
平服心情需時
面對親人離世,今期訪問了「知.樂.行」首席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彭學海博士。他說:「事實上,癌症復發的機會率很高,是故一旦復發,會令病者的希望落空,難以承受。很多典型案例顯示,病者一是害怕,二是覺得再次變成家人的負累和負擔,三是擔心經濟;加上病者此時身體變差,於是向親朋隱瞞病情。但我亦遇過一個個案,病者邀請親朋出席他辦的最後道別會。」至於文首所說個案的病人表示丈夫對其態度有變,他說:「外人不該加以批評,人總是後知後覺,不會突起變化。」
面對親人死亡,彭學海表示,人的第一個反應是難以接受,並說:「他們先是否認,二是憤怒,三是討價還價,好多人在討價還價時會責怪自己。我作為心理學家,不會講批判性的說話,反之是安慰家人,但並非簡單一句『節哀順變』,最好是關心死者家人有何事需要幫忙?讓親人在擁抱傷痛之下回復正常生活,但這段時間會非常漫長。」
他更言,病人有宗教信仰,會對宣泄情緒有幫助:「病人的樂觀和悲觀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種觀念。在美國有近七成具宗教信仰的病人,背後有龐大教友支援和幫忙,甚至當中有人和自己同病相憐,一同面對和分享,減低病人的焦慮、抑鬱、憤怒、發泄、遷怒他人和孤獨感,亦減少他們自我放棄的機會。」
必須接受現實
彭學海認為要治療心靈創傷,必須接受親人離世的事實。他說:「面對親人離世,人的反應過程除了先前提過的不接受、抱怨上天及討價還價,最後就要接受。這個過程處理不好,人易有抑鬱,嚴重者會想知死亡會是一個怎樣的地方?所以接受親人離世的事實好重要,這才可隨時間沖淡哀傷,回復正常生活。不過,生者於這個過程中會有憂慮,例如明天會是怎樣?患癌是否很痛?故此,他們不要質疑已過去的事。有雲睹物思人,親人如能搬走就搬,如不能,就應盡早處理死者生前的遺物。至於重溫相片和影帶,則是好正常。」
彭博士說,面對求診者,他不會以安慰角度開解他們,相反地,會引導他們知道生命之好,以及可替死者做些什麼事,藉此鼓勵求診者向前。假如他們到了無法生活、無法工作的階段,就要向精神科醫生求診,或作臨床心理輔導。
對彭學海而言,人死了就一了百了,來時赤裸裸,死時亦帶不走,總之還有人情在,那就不枉此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