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四十年》再映 回味經典民歌

時間:2017-03-10 03:15:46來源:大公網

  圖:導演侯季然(左一)訪問和拍攝被稱作「台灣民歌之母」的廣播人陶曉清(右一)\UA Cinema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梁舒婷報道:台灣曾經掀起一股校園民歌的風潮,大量詞曲純樸、自然、真摯的華語原創民謠風靡一時,這股民歌風潮更吹至香港與內地,《橄欖樹》、《龍的傳人》、《蘭花草》、《外婆的澎湖灣》等唱到街知巷聞。

  直至二○一五年,台灣民歌運動已走過四十年,十年一度的演唱會再度舉行。曾獲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的導演侯季然受邀拍攝紀錄片《四十年》,藉着這場演唱會串起四十年的回憶,電影本周日(三月十二日)在港二度上映。

  台灣的民歌運動始於七十年代,當年頗受美國文化影響的台灣音樂界掀起了一股創作華語歌曲的風潮,喜愛美國民謠歌手Bob Dylan的台灣年輕人開始思考:「為什麼我們不能唱自己的歌?」

  一九七五年,楊弦和胡德夫在台北中山堂演唱以余光中的《鄉愁四韻》等現代詩譜曲的作品,被視為台灣現代民歌發展的開始。之後李雙澤創作了歌曲《少年中國》,是改編自台灣著名作家蔣勳的詩歌《寫給故鄉》,在台灣的校園裏引起一場民歌運動,被稱為台灣流行歌曲的「文藝復興」。

  「唱自己的歌」精神不褪色

  當時出名的民歌歌手有陳明韶、包美聖、黃大城、趙樹海、李建復、齊豫、葉佳修、王海玲與王夢麟等,民歌的創作主題百花齊放,內容涵蓋歷史故事、民間傳說,道德教化、農耕漁牧、家庭倫理、男女情愛……因得到廣播人陶曉清和多間唱片公司的推廣,許多當時的經典作品至今仍被傳唱或翻唱。

  從一九九五年的「民歌20」演唱會起,這群歌手開始了和歌迷的十年一聚,二○一五年的「民歌40」不止在台北、高雄和深圳三個城市舉行,還發起了紀錄片《四十年》的拍攝項目,由台灣導演侯季然負責,耗時逾一年。二○一六年《四十年》終於完成,先後在台灣和東京上映,今年獲邀參加香港「音樂電影節2017」,首映已於二月二十六日在尖沙咀UA iSQUARE舉行,導演侯季然亦有出席映後座談會。

  紀錄片《四十年》中演唱會的片段和人物訪談交錯銜接,由楊弦、胡德夫、侯德健、陶曉清、吳楚楚、邰肇玫、李宗盛等共同回憶台灣民歌的故事。當時青春年少的一群人,如今臉上多了些許歲月的痕跡,嗓音有些不同,四十年後再唱同一首歌,講同一件事,感覺更是不同。「四十年的沉澱,當初甜美的歌曲,如今再唱卻多了滄桑的感覺,聽者亦如是。」侯季然接受專訪時分享道。

  《四十年》留住的不只是歷史,更是情懷。侯季然認為:「我一直在想辦法利用電影,區別於其他媒介的優勢,以更真摯的方式,保留這群人在四十周年時的真實情感和生活面貌。」這正與台灣民歌的精神契合,即如何以樸素的方式來唱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情感真摯 觀眾笑中帶淚

  紀錄片中最能引起觀眾情感共鳴的是生活氣息。這群神話般存在的歌手也食「人間煙火」,亦會為疾病和生計所困擾。除了陳述和演唱,在片中不乏此類的畫面:楊弦在廚房一個人煮飯,胡德夫和家人飯前做禱告,吳楚楚十年如一日在酒吧駐唱,陶曉清看展覽時一人生悶氣,張炳輝開玩笑損李宗盛,邰肇玫到醫院檢查癌症恢復狀況……觀眾笑着笑着就落淚了。儘管侯季然自稱創作時是一個很自我的人,從不考慮觀眾,但在日前放映中留意到觀眾感動流淚,成就感不言而喻。

  影片以李雙澤因救人而離世後立下的紀念碑「唱自己的歌」畫面結束,在空蕩蕩的海灘上,紀念碑有些形單影隻。侯季然解釋:「時間會過去,也許之後這些歌手的名字會被忘記,但他們的作品會留下,『唱自己的歌』精神也會被傳承。」

  紀錄片《四十年》三月十二日在尖沙咀UA iSQUARE再度上映,節目詳情可瀏覽網頁:www.uacinemas.com.hk。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