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陳銳重臨 獨奏饗知音\嘉嫻

時間:2017-03-08 03:15:45來源:大公網

  圖:陳銳對香港樂迷來說,並不陌生\©Julian Hargreaves

  年輕演奏家陳銳對香港樂迷來說,應該毫不陌生。這位在○八及○九年嶄露頭角而一舉摘下兩個桂冠即曼努軒國際大賽和柴可夫斯基國際大賽冠軍的年輕人,記憶中近年三度來港,於○九和一二年連同香港管弦樂團先後合奏柴可夫斯基和布魯克的小提琴協奏曲;另於一一年與香港小交響樂團合奏柴可夫斯基協奏曲。縱觀三場演出,陳銳琴技出眾。只要繼續向上,他日大器必成。

  樂曲時代風格各異

  陳銳今次來港,是應香港藝術節邀請,舉行一場獨奏會;形式上與過去三次截然有別。他今次選奏的曲目,計有:貝多芬、聖桑、伊薩依的小提琴奏鳴曲,以及法雅的民歌組曲和蒙蒂的舞曲。從所選曲目可以猜到,陳銳有意宣示,他有能力演繹時代不同,風格各異的樂曲。

  他選奏的貝多芬樂曲,是《D大調第一奏鳴曲》。一七九八年貝多芬作了一套三首小提琴奏鳴曲,而這三首正是他第一批的小提琴奏鳴曲。《D大調》是當中的第一首。他把這三首奏鳴曲全部獻給乃師薩列里(Salieri),算是拜入師門的獻禮。薩列里就是那位據稱對莫扎特有「既生瑜何生亮」那種憤慨之言的音樂家。

  貝多芬D大調很特別

  單以《D大調》而言,全曲按照常規結構,共分三個樂章。演奏時間大約二十分鐘。此曲的結構雖然依循常規,但處理方面別出機杼,例如在第一樂章故意以不規則的節拍破壞格律的平衡;又例如在第三樂章兩度假意完結,讓聽眾產生錯誤期許,以為樂曲完結。按當時來說,這些處理方法很特別,因而可能引致聽者不安,甚至不以為然。當然,以今天來說,這些已經不再是問題了。無論如何,樂迷在聽現場演奏時,倒可留意上述兩點。

  如果說,貝多芬代表古典時代的音樂,伊薩依(一八五八至一九三一)和蒙蒂(一八六八至一九二二)可說是十九以至二十世紀音樂的代表。一如前述,陳銳遊刃於古典與現代之間,彷彿是要證明,他有能力駕馭不同時代的音樂。以蒙蒂的舞曲而言,這是一首由這位意大利作曲家於一九○四年根據匈牙利的一首舞曲而作成的民俗舞曲。樂曲原先是寫給小提琴,曼陀林或鋼琴。不過,由於樂曲廣受歡迎,隨後陸續出現管弦樂版本以及各種獨奏器樂版本。

  以快轉慢輕轉重為趣

  這首舞曲,篇幅不長,而演奏時間只有四分多鐘,但可以劃分成七小段。全曲由D小調轉D大調,再轉D小調,然後轉回D大調。說穿了,這首樂曲的樂趣在於節奏快慢的轉變以及輕重的轉移。

  至於陳銳擬奏的伊薩依《第四小提琴奏鳴曲》,是這位比利時作曲家寫於一九二四年的一套作品之一。整套作品有六首樂曲,全屬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最有趣的地方,是作曲家把六首奏鳴曲分別獻給當時六位聲譽昭隆的小提琴演奏家。例如,第一首是獻給斯格提(Szigeti),而第四首則獻給克萊斯勒(Kresiler)。這套樂曲,是作曲家看罷斯格提超凡的演奏後深受啟發而寫成。所以,樂曲完成後,他就把第一首送給斯格提。

  對小提琴家要求很高

  扼要而言,整套樂曲體現了二十世紀初音樂的各種特色,包括四分音、不和諧音。由於樂曲講求嫻熟的運弓法及按弦技巧,對負責演奏的小提琴家來說,考驗極大。換言之,技差者,莫問。據稱,伊薩依甚至說,小提琴手要登上大師的境界,除了技巧熟練,還要有思想家以及詩人的特質,更要有人性。

  未知陳銳是否想透過這首奏鳴曲,彰顯伊薩依所講求的特質?

  (香港藝術節導賞系列之三,圖片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編者按:陳銳小提琴獨奏會定於三月十一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