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和海倫是一對美國夫妻,基督徒夫妻。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喬治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成為一名資深律師。海倫學教育學,畢業於韋爾斯利女子大學,也是名校,宋美齡畢業於那裏。這是一個中產的精英知識分子家庭,恩恩愛愛,令人羨慕。
認識喬治夫婦,是二十幾年前在旅遊業工作時。那天我們走着聊着,海倫給我講述她與喬治在哈佛相識的情景,喬治告訴我有關哈佛與韋爾斯利的周末舞會。我也告訴他們,我先生將去哈佛訪問。友誼從那時開始。到美國後,我們得到喬治夫婦的熱情接待,前幾年大女兒DX去哈佛讀書,喬治夫婦倍加關照。三個年齡段的人,老者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從哈佛畢業,中年人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去哈佛訪問,新生代在二十一世紀去哈佛讀書。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老中青,組成一個哈佛的三代校友緣。DX讀書時,留給入境處和學校的美國當地聯絡人,就是喬治和海倫。他們的家,是她在美國東部時的好去處。
喬治夫婦家住康州的格林威治小鎮。那是一個以富有和美景著稱的地方,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當地的居民以律師家庭和醫生家庭為主,近幾年搬進了一些華爾街的金融大亨。喬治把家建成新英格蘭風格的紅牆白窗青瓦,那也是哈佛校園的建築風格,他對母校情誼深厚。夫妻倆在幾十年前的嬰兒潮中生育了一兒兩女,孩子們在良好的家庭環境裏快樂成長,健康發展。父母與孩子之間,兄弟姊妹之間,心心相印,親密無間。孩子們獨立以後,在每一個傳統的節日,或乘飛機兩三個小時,或駕車二十幾個小時,從各地回到父母的家。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六個,孫兒孫女七個,好大一家子人,圍着好大一張桌子吃飯。
第一次到訪他們家,我想起從前對美國人的整體印象。小時候我生活在四川,那時候還在反蘇反美。意識裏跟美國扯得上關係的是抗美援朝、越南戰爭。有兩首歌,歌詞開頭是「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動員起來支援越南,行動起來支援越南……」。對於美國,我們能聯想到的是侵略者、強橫、霸道、不負責任。真正見到美國人,是在八十年代初工作以後。
與那些美國人相處,認知發生改變,變得客觀。「原來美國家庭也和華人家庭一樣,淳樸,滿溢愛心,接近生活,男人肩負責任,女人賢惠善良。」我對先生這樣說。他聽了予以評論:「那當然,如果沒有一大批負責任的美國人,這個社會怎麼可能進步,而且進步得這麼快。」
喬治夫婦一家人親親熱熱,有意大利家庭似的溫馨,有中國家庭似的親密。家裏的每一個成員,在保持美國式精神獨立的同時,也專注於和親人之間的每一個細節。
走訪一個地區,如果能在那裏住下來,過一過當地人的生活,了解一點他們的吃喝住行,就會發現,原來那裏有許多有趣的事情。一段時間之後,回憶那段往事,提起某個街角某戶人家,都說得出個道道。匆匆而過的參觀,拍兩張照片,到此一遊,意義實在有限。眼下資訊發達,照片鋪天蓋地,久而久之,看多了,充斥了,覺得城市都差不多,人也長得沒太大區別,還以為是拍的其他某地。在一個地方多住住,他鄉探秘,收穫才是實在的。
與喬治和海倫的認識,沒想到編織出中美兩個家庭綿延二十多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