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美國作家保羅.卡拉尼什著《當呼吸化為空氣》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作者供圖
兩年前,上天曾經與我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春節前夕,白細胞不明原因的急速下降,不明醫理的我尚未有明顯擔心,而住院醫師的緊張,報重症外加骨髓穿刺的建議,令這一年的春節格外不同,我也不得不考慮,假如是惡性血液疾病來襲,我當如何面對屈指可數的未來?
面對生死,人有很多不可承受之重。當生命進入倒計時,除了未盡的責任、未了的義務,作為個體生命的價值何在?曾經的追求、奮鬥意義何在?事實證明,這只是一場虛驚,不明病菌為我的生命送上了一份大禮,讓我朦朧中看到了死神的面孔,也體悟到了生的美好,明瞭生活中對我最重要的東西,我還有時間將「此生未完成」化為餘下時間的努力與珍惜。
就在我慶幸生之歡欣之時,一位終日拿手術刀與死神搏鬥,仁心仁術的醫生卻因癌症而闔然長逝,在與癌症相伴的兩年裏,他留下了十萬餘字的生命筆記,《當呼吸化為空氣》是他生命最後的傑作,天然去偽飾的靈魂文字不分國界地感動了數以萬計的讀者。書中,有對他學習以及職業生涯的回憶敘述,有其與癌症纏鬥的過程,更有其在患病期間依然回歸手術台英雄史詩般的壯舉,還有他對家人、朋友的生命關照,更重要的是他留下了一位在醫學與文學之間遊走的人間良醫,關於生命價值與意義最後的天問。
醫生,是最接近生死的職業,從學醫的那一天起,活生生的身體就被拆解成了一堆血肉、一堆器官,這也間接導致了在很多醫生眼裏,只有需要醫治的身體部位,而不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同時,面對深邃神秘的身體,現代醫學尚有很多難以到達之境,癌細胞肆虐,如幽靈在人體內遊走,「降妖伏魔」的手術刀也會有「英雄氣短」之時,正視自己的無力是醫生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看慣了人間種種悲劇,再對他人的苦難產生同情,是何其不易?在保羅看來,「滿目的人間悲劇與痛苦失敗,我真怕自己已經看不見人類關係中最非凡的重要性了。」他擔心自己成為托爾斯泰筆下那種很典型的醫生,沉浸於空洞的形式主義,診斷時只會生搬硬套,完全忽略更大程度上的人性意義。當解除他人病痛成為醫者心中神聖的責任,當醫生與患者達成深深的共情,醫生便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職業,而是承載着患者及其家屬希望的人間天使。
保羅的手術刀,在人的大腦內遊走,失之毫釐的偏差,都會對病人造成難以復原的傷害,比如語言能力的喪失、平衡能力的欠缺等。因此,保羅在手術前,總會盡量弄明白對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東西,盡可能讓患者在手術後仍能有尊嚴地生活。為此,他一方面精研醫技、一方面在哲學與文學的領域漫遊,面對生命難以承受之重,他需要借精神的力量支撐自己在醫學領域前行。保羅身邊非常優秀的一位醫生,在一次手術失敗後,從空中飛翔而下,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這樣的悲劇,在醫學界並非孤例。
真正的大醫,仁心如佛,慈悲濟世。保羅自己身患癌症後,體力稍稍恢復,便又重返手術台,他要在無力中尋找力量,踐行生命最後的使命,讓生命的價值綻放。他手握手術刀,便如同擁有了護身的鎧甲。他是一位好醫生,同時也是好丈夫、好父親、好朋友,他小心翼翼地安排生命最後的時間,盡一切所能為身邊人留下最後的光亮,好像他的離去只是一次遠行,而不是卸下所有的負重。
整本書,保羅沒有對自己生命行將結束的悲傷之語,在理智、平靜與淡定中,我們看到了一位醫者的睿智與坦然。他的反思與追問,照亮了讀者的心,模糊了醫者和患者之間涇渭分明的界限,他把生命的尊嚴送予了每一個人,我從書中看到了跨越生死的愛與慈悲。或許,人生命的價值,就在於對生活的全情投入,在於對自己熱愛事業的堅守。能找到生活坐標的人是幸福的,這樣在無力中也會產生力量,在無法前行時依然會繼續前行。
生活中,我們會被一些庸醫蒙蔽雙眼,以為天下醫者均已麻木;我們會因繁忙而忽略精神的養育,以為文字已經失去了倉頡造字時的力量;我們會被世俗裹挾,以為價值與意義,早已在樓宇之間乾枯死亡。然而,保羅的文字,復原了生活的意義,復原了生命的價值,他在生命的最後,綻放了最溫暖的光亮。當呼吸化為空氣,愛與慈悲仍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