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學者暢論香港人口遷徙史

時間:2017-03-07 03:15:57來源:大公網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香港人口遷徙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在這座人來人往的城市,每一次人口改變的背後都烙印着時代的痕跡。由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主辦「香港故事(二):人來人往的移民故事」國民教育講座日前在尖沙咀街坊福利會禮堂舉行,由香港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劉智鵬主講、前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主持,通過對香港歷史、文化掌故的回顧,細述香港人口遷徙史和社會發展。

  唐代已成海上樞紐

  何志平在講座時介紹香港開埠初期歷史背景,希望幫助本地青年人了解「我的宗族來自哪裏?」「我的文化基因來自於那裏?」繼而認識香港歷史,以及知曉香港與祖國不可分割的血脈淵源。

  「香港開埠之後,便打開了人來人往的局面。」劉智鵬說:「今次講座主題『人來人往』即說明香港是一個開放、多元的空間。」他特別強調,正是因為香港的開放性,人們才更應該以開放態度面對人來人往的局面。

  遠在石器時代,香港地區已有先民活動。近年考古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分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及青銅器時代。劉智鵬介紹:「一九九七年,考古隊在馬灣島東灣仔北遺址發現十九座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出土的彩陶、石器等物,都和廣東古代遺址出土文物如出一轍,同屬一個文化系統。」時間來到封建帝制時期,一九五五年在深水埗李鄭屋出土李鄭屋漢墓,是香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座東漢磚室墓,「該墓室墓磚上有『大吉番禺』字樣,證明秦漢時期的香港屬南海郡轄下番禺縣,只不過,我們今日仍未知墓主人身份。」

  英國佔領香港是因為看到了香港的港口優勢,劉智鵬引述《唐會要》記載:「開元二十四年正月,廣州寶安縣新置屯門鎮,領兵二千人,以防海口。」闡釋唐代時屯門作為廣州「外港」的重要性:「彼時的屯門,是華南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軍事重鎮,也是中國唐朝南方海上貿易網絡的交通中轉站。」

  即便如此,也並不能證明宋代以前的香港有大量常住居民。「到了宋代,本地才開始有常住居民,且他們多為中原漢族,香港最大規模的移民活動也發生在北宋。」劉智鵬稱:「由北宋至明時期,金人及蒙古人開始相繼南侵,致使北方大部分地區陷入少數民族之手,人民不堪戰爭所擾,遂相繼南遷。如今,香港新界五大家族(鄧、文、廖、侯、彭)即是在宋代相繼遷入新界,當時的新界地區,也已有客家人入遷。」

  宋代始有常住居民

  一八四一年,香港開埠時僅有七千四百五十人,如今香港人口數字已經達到七百三十四萬人。劉智鵬在講座現場詳述香港歷史上幾次重大移民潮:「辛亥革命時,軍閥割據致使大量華商定居香港,他們帶來的資金帶動本地經濟發展;抗日戰爭時期,內地亦有難民到港避難;另一次比較重大的移民潮則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內地實行改革開放,大批內地人來到香港尋找商機,而香港企業也開始北遷,內地與香港交流日益加深。」

  他續稱:「如今,隨着內地和香港交流融合日漸加深,本地亦開始出現『北漂』一族,港人北上內地就業生活的人數也與日俱增,不少港商及專業人士到內地尋求發展機會,從事行業包括信息科技、金融、房地產、文化創意、專業服務等。」

  誠如劉智鵬所言,香港正是一個人來人往的城市,如此才成就了香港今日的繁榮。聽畢整個講座,記者不由感慨:「香港並非一個孤立存在的島嶼,它與內地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