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電影《推銷員》斬獲多項國際大獎\資料圖片
在剛結束不久的第八十九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伊朗電影《推銷員》(港譯:《伊朗式遷居》)從多國勁敵中殺出,奪得最佳外語片大獎。這也是該片導演阿斯哈.法哈蒂第二次獲此殊榮,二○一二年由他執導的《一次別離》也曾獲得該獎。法哈蒂導演因為特朗普的「禁穆令」,拒絕出席奧斯卡,但近年來屢屢獲得國際影壇的認可甚至追捧,頗為耐人尋味。
對於該片的此次獲獎,和《月光男孩》(港譯《月亮喜歡藍》)獲獎一樣,外界並不是一致認可,我國影評人韓浩月就認為,《推銷員》的勝出有電影之外的因素,選擇這部影片符合奧斯卡的一貫政治立場。難道《推銷員》獲獎只是符合美國的政治立場呢?恐怕沒有人敢這麼斷言。在我看來,獲獎影片首先必須是優秀影片,其次才是政治立場問題。
《推銷員》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之前,已經是享譽國際影壇的優秀影片了。該片二○一六年獲得第六十九屆戛納電影節(港譯康城影展)最佳男演員獎和最佳編劇獎,獲得第八十八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外語片獎。該片還獲得多項榮譽,第六十九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第十五屆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第二十二屆美國評論家選擇電影獎提名,第七十四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外語片提名,第十一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編劇提名。《推銷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應是實至名歸。影評人陸支羽就表示,作為這幾年備受讚譽的伊朗導演,法哈蒂的創作水準在各方面都沒有什麼可以質疑的。
一部電影能不能在國際上獲獎,關鍵還是影片傳遞了什麼內容。《推銷員》講述的是一對年輕夫婦因故搬家到新公寓,與前房客有關的事故卻將他們的生活攪得天翻地覆的故事。影片將戲劇化趨勢發揮到極端,甚至將戲劇加入到這個關於受傷的自尊和復仇的故事之中。影片擁有新現實主義懸疑電影的精髓。影片雖然講述的是復仇,但非常克制,情緒從開始到結尾緩慢走向高潮,最後戲劇性的報復情節也證明了這一刻值得等待。在影評人陸支羽看來,「他們並不僅僅只是靠題材取勝,而是在劇作、情感、技巧、表演上都極具伊朗特色,且創作能力都非常值得肯定。」
《推銷員》獲獎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商業片雖然在中國等國大賣,但在奧斯卡商業片已經進入冰凍期,而伊朗電影的人文氣息很濃,符合世界電影的主旋律或期待。伊朗電影雖然有眾多優秀的創作者,但他們在選題上和精心打磨電影上又有很多的共同之處。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伊朗和中國一樣有着濃厚的民族特色,但和我們的電影不一樣,伊朗電影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民族的即世界的」這一條定律在伊朗電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中國電影在向荷里活學習中似乎恰恰丟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推銷員》獲獎還有點「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味道。中國電影已經走出了差錢的瓶頸,現在中國電影也一直把「走出去」作為目標之一。然而,急於「走出去」中國電影,在向國外優秀電影學習的過程中,不學「核心」內容,專學皮毛,一些商業大片看似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實際上缺少文化特色。沒有文化特色的電影走不出去,即使勉強走出去了,也不會得到世界的認可。因為浮躁的環境無法生產真正的文化產品。電影文化不應只想着票房和走出去。伊朗電影帶給中國電影的是別樣的啟示:拍片時應放棄一些商業追求,在文本品質、價值體現上多下功夫。伊朗電影發展給中國導演中國電影人上了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