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說的是幾年前我在台灣旅遊時巧遇年輕時曾住過一個產房的老友;住在多倫多年過五十的女兒近日在去巴哈馬的郵輪上巧遇她五歲時認識的一位阿姨。其實,邂逅是很平常的事,只不過在異地他鄉偶遇自己多年不見的熟人,心裏那份驚喜是很難形容的。
五十年前,國慶日深夜,街上燈火輝煌,天安門廣場跳舞的人群還沒散去,母親陪我乘車通過長安街向協和醫院駛去,我要臨產了。
我生下女兒,住在一間產房裏,第二天清晨,又推進一位產婦,我遠遠地望見她那熟悉的面孔,她是我的同事郭女士,在一個機關,不在一個部門,由於工作上的聯繫,也是很熟的朋友了。我向她招呼着,得知她生了個男孩兒,我表示祝賀,她說怎麼這麼巧,我們倆在這裏見面,我說是兩個寶寶有緣分。因為正值國慶日,她給兒子取名叫大慶,我則希望女兒心靈純潔,給她取名叫小潔。孩子們兩歲多上幼稚園的時候,每到周末我和郭女士就到機關門口等待幼稚園送孩子的車到來,星期一我們又一起把孩子送到去幼稚園的車上,再一起去上班。
後來的漫長日子裏,我們各自去幹校,又出國工作,各在不同的地方,再沒見過面。退休後,雖然住在一個城市裏,也很少有機會見面。
幾年前,我和先生與幾位老友一起去台灣旅遊,一天早晨,在高雄華園飯店大廳裏,我忽然在人群中看到一張熟悉的臉,走近一看,呀!這不是大慶媽媽嗎?她一怔,很快認出了我,兩人緊緊擁抱在一起。再看看,兩人都已蒼蒼白髮,滿臉皺紋了。得知大慶已去美國創業,我告訴她小潔去了加拿大。她感慨地說,我們倆曾住在一個產房,他們倆曾住在一個嬰兒室,後來兩個孩子手拉手上車去幼稚園,這個情景恍如昨日啊!現在他們也都快五十的人了,都成家立業,遠走高飛了。我說,兒女雖不在身邊,我們也得好好活着,健健康康的,快快樂樂的,她點頭稱是。這時她參加的另一個旅遊團要集合了,我們不得不又分手,互道珍重,約好北京見。住在一個城市裏,多年沒有見過面,居然在台灣見了面,真是有趣之極。
近日,女兒和外孫女趁假期乘郵輪去巴哈馬旅遊,上船時要填寫表格,女兒正在寫着,後面來了一位頭髮花白,身體微胖的中國阿姨和她的先生。阿姨一邊注視着女兒,一邊小心地問道:「姑娘,我們不會英文,你能幫我們填寫一下嗎?」女兒看了她一眼,說行,我先給您填,您別着急。女兒寫完交給她,阿姨還在注視着女兒的臉,疑惑着說:「你太像你媽媽了,你是不是小潔?」女兒一怔,也疑惑着問:「您是……?」「想想!在湖南幹校,我常帶你玩兒。」這時,女兒忽然想起她長大後常常看一張她和一位阿姨在幹校照的照片,沒錯,就是她,「您是石阿姨!」石阿姨抱着小潔跳了起來。
原來四十七年前,我和先生帶着女兒隨機關的人們一起下放到湖南幹校,那時女兒才五歲,圓圓的小臉上一雙大眼睛,一笑,嘴邊出現一個小酒窩,她愛唱歌跳舞,活潑可愛,人人都喜歡她。我們所在的集體男女老少都有,其中就有比我們小十幾歲的石阿姨。石阿姨個子不高,但很健壯,我們都叫她「石頭」,女兒叫她「石頭阿姨」。石阿姨性格爽朗,愛說愛笑,喜歡小孩,特別喜歡小潔,常帶她玩,兩人成了好朋友。
我們退休後,休閒時遇到過石阿姨,知道了她的女兒也在多倫多。這次她和先生就是去多倫多探親,和我們的女兒巧遇。女兒見到她就像見到了親人,旅行一路,形影不離。旅行結束後,她邀請石阿姨一家來家作客。日前,女兒微信發來照片,她和我們的女婿、外孫女為石阿姨一家準備了一桌豐盛的菜餚,石阿姨帶着先生和女兒去和小潔一家歡聚。一個從五歲到五十歲,一個從二十幾歲到古稀之年,四十多年後兩人在異國巧遇,這真是讓人驚喜不已。女兒告訴我們,石阿姨不久就要回北京了,她要來看望我們,向我們講述這段邂逅之趣。我們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