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博寮海峽與佛朗機人\張茅

時間:2017-03-05 03:15:26來源:大公網

  圖:東博寮海峽為香港主要航道之一\網上圖片

  搭小輪往南丫島,船行至西環終端穿出青州峽口,眼前豁然開朗,海面寬闊,浩瀚煙波,望不到盡頭,這就是博寮海峽,香港第一大海峽。南丫島坐落於博寮海峽之中,因而又名博寮洲。

  博寮海峽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通往離島必經的水路。不少人離市區而居,工作地點在港島或九龍,為減輕租金負擔,住在坪洲、長洲、梅窩及南丫各離島、早上乘離島小輪出外工作,下班後乘船回家,終年來往於博寮海峽,對四周環境各自有不同情結。這也是來往港澳的繁忙水道,噴射客船頻密穿梭,博寮海峽給我的印象充滿動感,顯示海洋生命力如斯澎湃。

  海上絲路重要水道

  我們生活在海峽之濱,港島南面的高級住宅築在博寮海峽沿岸,對於這長達五千米的海峽,有時候卻無以為名,偶然交談起來,發覺不少人說不出名字,用「西環外面的大海」代替它的名稱。南丫島是度假的地方,習慣這樣稱呼,也忘了原稱「博寮洲」。

  「博寮海峽」的名稱什麼年代出現?「博寮」兩字與地方風土,人情事故有何相連?有關地方誌與文獻皆缺,現在的本港地誌說明書上,分西博寮與東博寮,範圍包括:鴨脷洲、南丫島、喜靈洲、坪洲、梅窩等大小島,一邊連接維港西環出口,一邊接維港汲水門,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外貿易通向廣州港口必經水道,在經濟發展上有重要角色。

  「博寮海峽」不少歷史往事之中,最生動的是二戰期間的日軍「海上神風隊」以及南丫島的「神風洞」一事。此洞今仍保留,成為遊人參觀的地方。二戰時日軍在南丫的索罟灣設十多個洞穴,以隱藏一批魚雷快艇,並屯兵數千,作為突擊進入海峽的盟軍戰艦。這批稱為「震洋」的神風魚雷快艇,船頭裝二百五十千克炸藥,一百二十米火箭發射器,各由一神風敢死隊員駕駛,隨時與盟軍的軍艦同歸於盡。未被使用,日寇即於一九四五年戰敗投降,餘下的神風魚雷快艇由英軍炸毀。島上設路線指示圖前往「神風洞」舊址。

  至於「博寮海峽」名稱的由來,有關本港地名記載的書籍,很難找到註釋,「博寮」兩字沒有實質意義,唯一與它同名的,是本港第三大島的南丫島,但南丫又另有兩個名稱,一為「林馬島」,譯自英文的「Lamma Island」,一為「博寮洲」,因它坐落於博寮海峽,是海峽一大島,但此名一直不流行,島上原居民習慣叫南丫島,許多人不知道有博寮洲,市區居民假日常到南丫島度假吃海鮮,往爺聖灣游水,要問博寮洲在什麼地方,怎樣可以去到,相信多半人答不上,不知自己到了博寮洲。

  對於「博寮」的名由,近年翻看了宋、明、清海上對外貿易的史料,找不到直接的記載,香港位於珠江出口處,是通往廣州門戶,自宋明始,帝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廣州成為全國主要貿易港口。十五世紀,歐洲國家已經找到通往中國港口廣州的海上航線,西班牙、葡萄牙的貿易船隻遠渡重洋來到東方,進入南中國的城市廣州,先在香港停泊,進行補給,再駛入珠江到達廣州,博寮海峽屯門青龍頭一帶海面,是歐洲船隻停泊處。國內商船出洋,也在屯門稍作勾留再作啟航。

  「紅鬚綠眼」佛朗機

  在當年全國範圍十分封閉的環境,香港居民最有接觸歐洲人的機會,也是最早接觸「洋人」的中國人,香港居民首次看到與自己不一樣的外來人,他們的個子高大,皮膚晳白,鼻大高挺,眼部凹陷,眼球綠色,頭髮棕紅,感到陌生與奇異,遂稱之為「紅鬚綠眼」,戰後的香港,仍保持這種稱呼。

  屯門原居民與佛朗機人(葡萄牙人)最多接觸,一五一四年(明正德九年)佛朗機(葡萄牙)佔據屯門,統治屯門一帶長達七年,在屯門立石柱,柱石刻葡國國徽,立營寨,造火銃,欺壓居民,殺人搶船,糧食不足四出搶掠,居民憤恨,不時發生衝突,在居民眼中,這些洋兵青面獠牙,令人憎惡。一五二一年,廣東海道副使汪鋐率水兵與葡軍開戰,激戰四十天,葡軍敗退,撤至馬六甲,史上稱為「屯門海戰」。一五二二年四月,葡方由六船艦組成艦隊,再攻屯門,八月激戰於大奚山(大嶼山)海面,明軍大勝。飽受外族欺凌的屯門及大嶼山居民,對佛朗機人恨之入骨,視他們為「獠」的怪物。

  「博寮」的名由,推理出自「舶獠」字音,香港古代的海上貿易,依賴船舶,舶指早年的外國船隊,又稱「翻船」,粵人對陌生洋人,統稱「紅鬚綠眼」,屯門百姓對入侵的佛朗機人更覺面目猙獰,稱他們為「獠」。「博寮」,可能出自「舶獠」字音,初稱「舶獠」,後來文字記載採用了「舶寮」,指外國來中國做生意的翻船與洋人。

  昔日本港兩處海域經常有翻船往來,一為南丫島,翻船在此停泊,部分貨物在對岸的石排灣上落;一為屯門,五代南漢劉氏,在青山建立軍寨,設「靖海都巡同知屯門鎮事」官服職,來往翻船抽取貨物稅。「博寮海峽」或是「舶獠」(洋人船隻)字音變化,是舊日外國船隊進入廣州前停泊用以補給的海域。七十年代本港工業起飛,產品大量外銷,博寮海峽滿泊遠洋貨輪,海上一片繁忙,黃金年代出現,直至貨櫃碼頭建成,代替了它的地位。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