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良渚文化展五千年文明

時間:2017-03-03 03:15:46來源:大公網

  圖:良渚文化展開幕式:(左起)譚美兒、雍泰鶴、許曉暉、羅榮生主持剪綵\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大公報訊】記者王豐鈴、湯艾加報道:「江南晨曦——浙江省博物館良渚文化展」為慶祝香港特區成立二十周年,促進文化交流,展出浙江省博物館藏的新石器時期良渚文物精品,包括玉器、石器和黑陶器合共一百一十八組,透過一系列出土器物,窺探良渚人的日常生活、禮制和精神世界,帶領觀眾走進遙遠的良渚文明世界。

  該展覽由即日起至五月三十日在香港茶具文物館舉行,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與浙江省博物館聯合主辦、香港藝術館與浙江省博物館聯合籌劃。

  嚴謹禮制 影響後世

  展覽從三個方面介紹展示良渚文化。展廳一用農耕勞作及生活的物件展示,如石犁、石鉞、石刀、石破土器等生產工具,以及紡錘、盛放食物的生活用具等,敘述良渚文化的起源及人們因地制宜創造生活的智慧。展廳二、三通過玉器的展示,表明早於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明已有宗教、禮制、等級的概念,展廳二中有一組男性墓葬陪葬品示意展示,形象地說明當時不同等級、性別的殯葬特點,而展廳三中則有一件出土自反山的精美琮王(仿製品),說明當時的禮制規格極為嚴謹,且對於後來中華文化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研究館員王寧遠現場介紹,在中華玉文化的形成過程中,良渚是一個關鍵時期,良渚人認為,玉能夠通神通天。在江南晨曦照耀下的良渚社會,是一個神與王統治的國度。太湖流域在當時為一神教,信仰統一,禮制成熟,宗教與王權統治下的社會人分九等,玉便是區分階級的標誌。展覽模擬古代墓葬,墓主頭部陳列着五根玉錐形器,王寧遠還解釋,良渚時期,貴族墓葬的玉錐形器最高等級為七根,而在普通老百姓的墓葬中,玉器甚少出現,代表當時社會等級分明。

  在沒有任何金屬工具的良渚時期,玉器加工主要通過線鋸切割、片鋸切割兩種方式完成。展覽對良渚時期玉器的加工過程作了詳細圖解。王寧遠表示,由於玉是當時最重要的資源,所以良渚時期的玉器加工節約玉材,不計勞力。現場展出的一件玉璧側邊呈波浪形,良渚人為節約材料而不去打磨,如此做法,一件玉器亦須約耗時一年,當時平均壽命僅三十歲的良渚工匠,或一生僅能製作十多件玉器。

  玉器成為身份象徵

  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雍泰鶴,博物館諮詢委員會藝術專責委員會主席羅榮生及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譚美兒作為主禮嘉賓出席開幕禮。

  香港藝術館館長(中國文物)鄧民亮認為:「本次展覽希望講述一段生動歷史,將現代人與古人做一次密切溝通,讓大家在回顧歷史的轉變中體會華人的文化。」而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雍泰鶴表示:「希望將浙江的文化介紹給香港市民,通過文化的交流,相互了解,增進中華民族共同的認同感。」

  良渚文化分布在太湖流域地區,距今約五千三百至四千二百年,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地。香港茶具文物館位於中區紅棉路10號(香港公園內),逢周二休館。查詢詳情可電二八六九○六九○,或瀏覽康文署網頁www.lcsd.gov.hk,搜尋「良渚文化展」。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