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錫滬本無饅頭、包子之分。這裏流行的生煎饅頭、緊酵饅頭、小籠饅頭等點心都有餡,坊間也有無餡的白饅頭、豆沙饅頭、素饅頭出售,並不像在北方那樣有餡稱「包子」,無餡稱「饅頭」。
其實江南人包子、饅頭不分,也許還是秉承古意。《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時京城汴梁已出現了現代的大多數點心。比如,現在北方人口中的饅頭當時叫「蒸餅」,為避宋仁宗趙楨的名諱又改稱「炊餅」,就是武大郎挑擔販賣的那種。而現在的包子當時則被稱為「饅頭」。另外,元宵叫「牢丸」,芝麻燒餅叫「胡餅」,油散子名「環餅」,鍋盔稱饆饠(音「畢羅」),切面稱「湯餅」,餛飩為「餺飥」,等等。
再看現代東亞,日本人把鍋貼稱為「餃子」,包子稱為「饅頭」,韓國人則把餃子稱為「饅頭」,指稱的都是外皮麵粉所製,內餡各有玄機的食品。印度、土耳其、意大利、俄國、墨西哥都有裹餡的麵食,蒸、煮、烤、炸隨意,名稱不盡相同。
這類食品綜合蛋白質、澱粉、脂肪,營養均衡,吃起來美味又管飽,早就受到各國人民青睞。在吃食方面,曲高和寡的似乎多為高端貴族食品,民間的草根吃食則較能突破國家、民族界限,被大眾普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