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青雲觀(右)和青山禪院並肩而立
佛教傳入中國後,與本土的道教形成競爭,亦有互相仿效。隨着朝代更替和帝王喜好,佛道勢力互有興衰。香港在歷史長河中亦曾遊走於佛道之間,佛寺和道觀輪番在青山建立,最後佛道共存,造就了青山寺和青雲觀兩處宗教勝蹟。
青山寺的前身可追溯至南北朝劉宋年間(五世紀)杯渡禪師建立的杯渡庵,但往後出現多番轉變。隋朝改為普度道場,唐朝變成雲林寺,宋徽宗年代成為道教的斗姆宮,元代易名青雲觀,其後失修破落。明初,屯門陶氏重建青雲觀,清初遷界一度荒廢。至道光年間重修,現在仍供奉「北斗眾星之母」斗姆元君,陶氏族人視之為守護神。
二十世紀初,陳春亭登臨青山,見此地鍾靈毓秀,便購入青雲觀旁土地營建寺院,同時兼任管理青雲觀。他後來皈依佛教,法號「顯奇」。他建的寺廟殿宇於一九一八年起相繼落成,取名「青山禪院」。陳春亭延請高僧到來講經,並曾與凌雲寺及寶蓮寺輪流主辦傳戒大會。現今青山禪院與青雲觀並肩而立,前者是香港三大古剎之一,後者為香港現存最古老的道觀,兩者均具歷史價值。可惜青雲觀於二○○四年被拆卸重建,只有門額、石碑,及兩尊神像(斗姆和王靈官)是清朝舊物。青山禪院尚保留不少早期建築,其中十座已獲評級,還有多處地方正待古諮會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