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吃盆菜」,四川人「打平夥」,西方人「開派對」,這些聚餐活動的舉辦地要麼在家裏,要麼在餐廳,要麼在郊外。你可曾想過把它擴展到圖書館?
除了閱讀和借書還書功能,美國的圖書館更像一條聯繫當地人的紐帶。資訊教育丶娛樂聚會、專題講座、公益活動,幾乎社區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在那裏展開。打個比方,孩子放學了父母不在家,去圖書館,那裏舒適安全;老人耐不住寂寞想找人說話,去圖書館,那裏有人氣。圖書館簡直就像把人融入當地社會的催化劑。美國的圖書館在人們心中佔有相當的分量,是城市文化象徵,是地區標誌。
在波士頓劍橋城的一個社區圖書館,那晚有一個派對,邀請轄區所有的街坊鄰居參加。XJ問我有否時間一起去。我說當然要去,調整時間也要去。那天我們遲到了,到場時大家已經開吃。會議室裏,大大的長方形桌子,七八十號人圍桌而坐,男女老少,好一派溫馨場面。波士頓居民以白人為主,那天有兩三個黑人和我們幾個亞裔。黑人和黃種人的參與,為派對注入了色彩,使其文化含義更加多元。這令我想起從前有一次去北京,看見天安門城樓上好大一幅標語「全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那意思,多少應對了一點當晚的派對。
館長是一位中年女士,她見我們到來就上前打招呼,看我是新朋友,就說:「有新朋友,太好了,歡迎您!」接着又問我從哪裏來。主人的話使我感到欣慰,我說:「謝謝您,我從香港來。」館長告訴我們,當晚除了誰和誰去了歐洲,誰又出差尚未返家,能來的都來了。她盡說些鄰居之間過日子的話,很基層,聽得人貼心、溫暖。有了交流,我心裏喜滋滋的,一下子隨和起來。
舉辦派對,旨在為鄰居創造一個交流感情、和睦相處的機會。街坊們端來大盆小盆、熱氣騰騰的食物,湊到一起吃,都是主婦們親手做的,有的就是一家人當晚的便餐。有意粉、麵包、沙拉、煎餅、烤肉、甜點,還有包子、春卷,想必是中國家庭的作品。
那天我們帶去的涼拌雞絲和夫妻肺片極受歡迎,很快就消掉一大半。我心裏暗喜,沒想到那些老美還能吃辣,喜歡吃辣,可見川菜在美國受歡迎的程度。有一種薄餅香脆酥滑,口感極好,是哪家的傑作?我很想給正在趕功課的女兒帶點回去。派對結束時,館長請大家把剩餘打包帶走,我竟然真的拿了兩塊。
取了餐具和食物,我們找到空位坐下,便和鄰座嘮起家常來。參加派對的人都是熟人,鄉裏鄉親的,你的家就在我家的旁邊;我家的花園連着你家的菜園;你的閨女是我兒子的同學;我家的狗狗是你家狗狗的玩伴。
我們旁邊是一對意大利裔夫妻,多年前他們到麻省理工讀書,之後留在波士頓工作。知道我們是華人,那夫人就說:「意大利家庭和華人家庭一樣,老少住在一起,很大的家。」我明白,她指的是傳統的華人家庭。我沒有告訴她,傳統的華人家庭正在發生結構上的變化。
香港也有很多不錯的公共圖書館,比較美國,這裏圖書館的多樣性還有差距。我讚賞美國的公共圖書館,數量之眾,功能之多,是居民優雅的書房,是孩子的樂園,是長者的休閒地,是聚會碰面的好地方,甚至是家庭婦女舉辦廚藝學習的課堂。
圖書館,是他們社區中好大的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