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哥倫比亞大學普立茲新聞學院,左邊的佛納樓則是胡適就讀哥大時的宿舍 作者供圖
美國普立茲獎是被學界公認為僅次於諾貝爾獎的文學大獎。所不同的,是此獎立足新聞,但卻不限於新聞甚至不限於文學,更把其視野拓寬到了攝影、社會調查、漫畫創作、特稿、評論、批評、音樂、戲劇、公眾服務等領域;其對文藝和媒體的關注遠超過諾貝爾獎範疇,是個名副其實的新聞和寫作藝術大獎。一百年來,它贏得了無可替代的世界聲譽。
普立茲是匈牙利移民,他少小來到陌生的美國,在軍旅打拚。後來遇到了貴人卡爾.舒爾茲,舒氏是報業老闆後又擔任高官,普立茲從此進入報業。他從記者做起,十年後自己創建報紙,成了老闆。又四年,普立茲購買了聲名顯赫的《紐約世界報》,接着他籌款迎接紐約港自由女神像,利用這一新聞事件贏得了家喻戶曉的名聲。他辦報非常成功,一八九二年他曾想捐款給世界名校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創建新聞學院,但被哥大婉拒。因為那時人們並未把新聞當成一門學問而只將其看成技藝。其後普立茲在晚年一直號呼轉徙培養記者和提高新聞從業素質,並跟哈佛校長計議此事。在其一再要求下,哥大終於接受了他的捐贈創建了以他命名世界著名的新聞學院。
一九一七年開始,學院主持評選美國一年一度的普立茲新聞獎。這個獎項到今天正好一百年了,哥大眼下祭出了所有普立茲當年的檔以及百年來普立茲得獎者資料和作品展出,隆重紀念這個世界著名的文學大獎。
普立茲是個報人,他創建和堅持的新聞寫作三大宗旨仍然是近代以來延續到今天報紙秉承的圭臬;暨強調報紙上的文章要富有趣味、文字要簡潔生動、版面要新穎活潑。為了宣揚自己的主張並表揚先進,他以這個標準創設了自己命名商標的新聞和文學獎。
幸運的是,他發現了一個聲譽卓著的名校完全忠誠地貫徹了他的主張並創設了這樣獎項制度。普立茲獎發放以來,它成了一個標桿,確立了美國新聞和文學乃至於美學的尺度;更重要的,是它的影響已經不限於美國而是拓展到了世界文藝領域,成了國際文學藝術共同關注的一種方向。
自普立茲獎創建以來,它象徵了美國最負責任的寫作和最優美的文字。特別是其新聞獎更成了美國報界的最高榮譽。在美國,每一個希望有所作為的記者無不以獲得普立茲新聞獎作為奮鬥的目標。
普立茲新聞獎資格並不限於美國而是任何人皆可入選,條件是作品要在美國報紙發表。創作獎則必須是美國公民,但美國歷史獎的作者國籍不限。一百年來,普立茲文學獎影響力極大,被文學界公認是諾貝爾獎以外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學獎項。
因為普立茲獎影響力巨大,故它享有着文學標桿的聲譽,它被美國作家視為殊榮,很多作家因此一獎成名。文學史上也不乏因獲普立茲接着得諾貝爾獎的情形。我國讀者熟悉的賽珍珠就是一例。
普立茲百年史上有很多我國讀者耳熟能詳的獲獎者,當然也有沒沒無名者。僅就其小說獎來說,除了賽珍珠,我們熟悉的美國名作家大多榜上有名。如拒絕領獎的辛克萊.劉易斯,寫《飄》的米切爾,約翰.史坦貝克,海明威、福克納、索爾.貝婁、諾曼.梅勒、約翰.厄普代克……這個名單可以一直排列出整個美國現當代文學史。
在普立茲史上有作家雙獲獎的。福克納、愛德華.威爾遜等均獲獎兩次,更有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曾經三次獲獎。有趣的是美國總統甘迺迪亦曾獲過一九五七年的傳記文學獎。
但是,普立茲獎也非常執著於自己的嚴格標準和美學原則,它寧缺毋濫,發獎經常有空白。縱然每年都有浩如煙海的報刊文章和書籍,但它仍時有獎項空缺;凡它認為不合格的,寧可虛席以待,絕不敷衍。
今年哥倫比亞大學大張旗鼓地慶祝普立茲獎一百年。展出了所有原始檔和得獎作品原件,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如果你來紐約,別忘了到哥大巴特勒圖書館瞻仰一下這個文學殿堂裏的盛典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