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風頭無二的歷史正劇,其命運歷經飄零沉浮。近期,古裝歷史劇《大秦帝國之崛起》在積壓兩年後突然於央視一套八點檔開播,在毫無宣傳的情況下「空降」熱搜榜。正月十七凌晨,十年前推出的《大明王朝1566》在優酷網以會員劇的方式復播,本月二十五日還將登陸重慶衛視晚間黃金檔。一時間,似乎讓人感覺歷史正劇在回暖。十年風雨路,劇沒變,人心和市場卻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改變。
眾所周知,我國歷史悠久,反映歷史的傳統正劇也很有市場,從歷史上的戲劇到今天的影視作品,都有過輝煌的昨天。比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傳統正劇曾風靡全國。然而,曾幾何時,歷史正劇竟抵不過對歷史戲說的影視作品。《大秦帝國》三部曲雖然觀眾評價較高,但卻遭到「雪藏」或牆裏開花牆外香。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苦等三年未能在央視播出,只好「曲線救國」,在美國及台灣首播。第二部《大秦帝國之縱橫》拍完就在央視首播,但卻慘遭滑鐵盧。第三部《大秦帝國之崛起》又被「雪藏」兩年。歷史正劇走入低谷,即使口碑甚好的《羋月傳》收視率也不高,但《羋月傳》帶熱了《大秦帝國》的前兩部作品。
為什麼歷史正劇抵不過對戲說歷史的影視作品呢?應該說有政策方面的因素,比如二○一三年六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就出台過「限古令」,衛視黃金時段年度播出古裝劇的總集數,不得超過當年該衛視黃金時段所有播出劇碼總集數的百分之十五。這是不符合文藝方針和發展規律的。當然,更重要的原因則是社會文化方面的因素,人們的思想浮躁並急功近利,單純為了娛樂的思想之風在娛樂圈盛行,不僅沒有較好的精品呈現,還娛樂化氾濫,幾乎什麼能拿來娛樂。娛樂歷史劇要比歷史正劇更受歡迎。如胡編亂造的宮鬥戲很流行,甚至《仙劍奇俠傳》、《花千骨》等玄幻古裝劇都成了主流,相反《書聖王羲之》、《北魏傳奇》、《忽必烈傳奇》、《大玉兒傳奇》、《帝國黃昏》等歷史正劇卻都成了積壓劇。
在主筆過《雍正王朝》的編劇劉和平看來,無論是哪個歷史時期,重要的都是觀眾能夠在觀劇之後要有強烈的現實觀照和情感共鳴,能夠做到這一點,才是歷史正劇製作者應該追求的。其實這也應該是影視工作者的共同追求,當下是「IP」、「小鮮肉」熱鬧一時,但有文化有內涵能引起觀眾反思的劇碼才是流行文化。如一味地迎合觀眾掙快錢的速食影視作品,只能是一時的流行,生命力不會長久。這是文藝的規律。讓歷史正劇回暖是文藝的春天,讓影視作品成為文藝精品也是文藝的春天。文藝工作者都應有清醒的認識,文藝是為人民服務的,文藝是為社會進步與發展服務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為出精品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