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黃永玉與陳跡友情相惜/張 茅

時間:2017-02-26 03:15:26來源:大公網

  圖:陳跡畫作  作者供圖

  陳跡與黃永玉是好友,兩人的友情維持近半個世紀。一九四○年陳跡加入全國木刻協會香港分會,組「激流劇團」宣傳抗日;一九四六年,黃永玉加入香港人間畫會。一九四九年兩人參與香港藝術家作品義賣,慰勞深圳解放軍。五十年代初,兩人進入長城電影公司的「長城電影畫報共事,黃永玉負責美術為明星畫肖像,後來由羅承勛及嚴慶澍推薦,入《大公報》任美術編輯;陳跡負責攝影,拍明星宣傳照片。共事幾年間,兩人經常到大澳寫生創作,興致相投,又各自開展覽,直至一九五三年黃永玉回北京出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友情一度中斷。

  六十年代初,陳跡進入《新晚報》,在本港新聞部做攝影記者,同事稱他為跡叔。業餘時間寫雜文、畫插圖、街頭寫生及攝影,常用筆名有阿跡、魯丁、小丁、阿拉丁。

  三聯書店為陳跡舉辦攝影展覽,從過萬張底片中選出三十餘張,別人以為他用高級相機拍照,就我所見,他隨身只帶一部七十二張的「傻瓜機」及一部三十六張的賓得單鏡頭反光機,從未見他用名牌,這固然是「陳跡風格」。他不熱衷「打龍」,愛拍街頭巷尾的市民生活,這也是他的風格。

  我常到陳跡家做客,按門鈴便聽到裏面的小狗旺財汪汪叫,未見主人,旺財先撲上膝,後來養了一隻貓,有一回他給我開門,撲出來一頭猴子,把我嚇了一跳,他神不知鬼不覺,弄來一頭猴子養在家中,任由這傢伙吱吱的作弄我一回,才一把將猴子摟在懷,自得其樂。陳跡愛猴子與黃永玉相似,香港畫家義賣籌款慰問駐深圳解放軍,黃永玉的義賣作品是一幅木刻「猴子王國」,回北京後,一九八零年猴年中國發行首套十二生肖紀念票「金猴」,這猴也是黃永玉設計,兩人對什麼都產生興趣。陳跡幾百呎的家,除了動物,平台外面養水橫枝、羅漢松,行山撿回來我不知名的花木。他常去大澳或香港仔的漁家艇戶轉,每次總有發現,艇家用的尿壺、花盆、揮春、木菩薩,他都端出味來,有次在蒲台島海邊檢了一個木雕神像回家,讚手藝不錯,收藏起來。

  大澳是陳跡第二個家,五十年代初,他與黃永玉每年總去大澳幾次,他為大澳一本攝影集作序這樣寫道:「幾十年來,我每年都在大澳水鄉留駐六丶七次,和當地群眾建立深厚真摯感情,手頭存下了許多深入難得的真實記錄。」自黃永玉回京出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後,他沒有停止去大澳找創作。

  一九七六年九月一日《新晚報》出版《良夜》周刊,逢星期六免費隨報附送,很受讀者歡迎。陳跡調任《良夜》編輯,共事的還有李文健(杜漸),杜漸在最近出版的《長相憶》回憶錄中說,《良夜》首篇小品,由羅孚、唐人、鄭紀農(張茅)執筆,陳跡轉個身回來便畫好插圖。陳跡鬼才。有一次他用宣紙寫了一幅太平山夜景的水墨畫為我的小品文插圖,完全是一幅獨立作品,我喜出望外,珍藏至今。這時期開始,他的興趣由攝影轉到繪畫,一九七六年應香港藝術中心及德國文化協會邀請,舉辦「陳跡速寫畫展」,翌年在中環第一畫廊舉辦「陳跡水墨速寫展」。

  陳跡的寫畫慾爆發,相信因黃永玉回香港所起。黃永玉由北京到意大利住了多年,八十年代再由意大利回港住了幾年,事隔三十多年,兩人重聚,性情未改。這段時間陳跡顯得忙碌,一會說陪黃永玉去中環街頭速寫,一會說黃永玉將朋友空出來的大宅作畫室,畫一幅丈許長的巨幅,他幫忙做些雜事,又拍下黃永玉作畫時的照片。一個下午,我與陳跡依約到半山區旭龢道探訪黃永玉,我帶去三件東西,都與黃永玉五十年代初在香港時有關,一件物歸原主,另兩件他看後有感,主動在上面題字,成為不可多得的藏品。這個下午,三人談起不少往事,他的愛犬伏在我女兒身邊靜聽,黃永玉讓我們進畫室看他在意大利創作的油畫十數幅,梅溪(黃永玉夫人)張羅下午茶點,看過畫,吃過茶點,黃永玉為我兩件東西補字,再為他當年畫的陳跡速寫再題字,並註:「二十八年前舊作跡兄像」。足見兩人友情不減當年。這個下午在黃家逗留有三小時。

  此後,陳跡每日上街畫一幅水墨寫生,大抵受了黃永玉的感染。我們一群舊友定期茶敘,各人收到他的贈畫,當時的市政局收購他廿多幅以本港街景生活為題的水墨寫生,包括石板街、文武廟、鴨蛋街、避風塘艇家等。

  八十年代中,黃永玉為三聯出版社的《香港記錄(1950's-1980's)──陳跡攝影集》作序,黃永玉寫道:「陳跡拍出的照片對香港社會歷史的貢獻,是沒有第二人可與之比較的。不從這個角度認識陳跡和陳跡的攝影藝術,若不是幼稚,就是無知,這種歷史價值將與日俱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