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東北糧食產量冠全國

時間:2017-02-24 03:16:00來源:大公網

  提到中國東北,人們的第一標籤是「冷」,冬天攝氏零下30度,與香港有40至50度的溫差,的確是難以想像的。第二個標籤或許就是「黑社會」,對於東北人的形象:拿着砍刀、操着一嘴東北話,見誰不順眼,就「你瞅啥」、「瞅你咋的」,然後開始火併,東北人給人一種擅長打架的印象,90年代的「喬四爺」更是聞名全國;第三個標籤,或許就是「窮」了,東北老工業基地,雖曾經是國家工業長子,卻在近年面臨老齡化、勞動力出走、GDP下滑等危機,即使國家口號喊着「振興」,卻並沒有什麼起色,再加上影視劇的誇張渲染,東北成了「農村」、「農業」、「不發達」的代名詞。但是,這些標籤背後,真實的東北到底什麼樣呢?

  盛產人參鹿茸烏拉草

  你也許沒有看到樣板戲,但一定聽說過香港導演徐克執導的《智取威虎山》。它的原著,《林海雪原》就是發生在東北的故事,而其中的白山黑水──長白山和黑龍江,更是東北的象徵。水繞山環、沃野千里是東北地區地面結構的基本特徵,四周有大、小興安嶺、長白山、黑龍江、鴨綠江、圖們江、烏蘇里江環繞,中部是廣袤的東北平原和呼倫貝爾大平原,佔地152萬平方公里的東北,1.2億民眾生活於此,其面積是香港的1376倍,可謂地廣人稀。

  廣袤的土地蘊藏着豐富的物產。俗語說,「東北有三寶,人參、鹿茸、烏拉草」,經濟發展的今天,東北三寶變為人參、鹿茸和貂皮。東北擁有的不僅是珍貴的中藥材和動物──興安嶺林區的森林蓄積量佔全國的1/3,是最主要的採伐基地。東北區的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種齊全,分布在鞍山、本溪一帶的鐵礦儲量更是佔全國的1/4之多;松遼平原地下的石油資源佔中國已探明儲量的一半,而中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油田更是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絕不是浪得虛名。

  肥沃的黑土也給東北的農業創造了先天的優勢,黑龍江的糧食總產量多年佔據全國頭名,而吉林的糧食單產也多年蟬聯冠軍。作為中國最大的玉米、優質粳稻和大豆產區,東北一直是重要的商品糧生產、糧食調運和商品糧儲備基地,在「北糧南運」戰略中,東北的糧食外調量佔到全國的60%以上。

  史料記載,「東北」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職方氏》,「東北曰幽州,其鎮山曰醫巫閭」,《山海經》中,「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減。有肅慎氏之國」,這裏的不減山應該是長白山或完達山,而肅慎國居住在松花江或牡丹江東面至海,雖不精確,但總的方向已與今天無異。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東北包括黑、吉、遼三省、內蒙古東部和河北部分地區,與蒙古、俄國、朝鮮接壤,面積廣闊,歷來是中國的邊陲重地,但其最風光的一次「發跡」大概要數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大汗並建立「後金」及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後,以盛京為「陪都」並將東北成為「龍興之地」了。

  當時的東北地區西括內外蒙古、盡有中、東西伯利亞,東臨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千島群島,北濱北冰洋,東北方向直到堪察加半島和白令海峽。

  1644年,多爾袞下令嚴禁漢人進入「龍興之地」墾殖,即所謂的「禁關令」,為了嚴格執行「禁關令」,順治年間到康熙中期,清政府在東北境內修築了一千多公里的「柳條邊」,而這種封禁造成了東北人口的逐漸稀薄,最終為俄國對中國東北的蠶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從17世紀中葉起,沙俄侵略軍越過外興安嶺,侵入黑龍江流域,燒殺劫掠,並多次與清軍爆發衝突,並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布連斯奇界約》和《恰克圖界約》等多個不平等條約後,更在民國時期支持外蒙古獨立。

  中國近代史中,被俄國佔據的土地面積達154萬平方公里,約為一整個今日東北的面積,失去了興安嶺西北地區和太平洋的島嶼的東北,面積縮減了一半,直至今日模樣。

【說東北.三之一】

  撰文:何紫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